為甚要展開STEM教育?科學教育與傳統課程有什麼分別?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簡稱「聯盟」)於5月15日至19日舉辦2024「未來香江」STEAM教育研習團,本日展開了研習團第二日於上海的行程,到訪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中心主任張民選教授講解《再識STEM教育》,談及推行STEM教育的原因與方法。聯盟亦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武向平院士,蒞臨教師教育中心講授《面向未來的青少年科學教育》,解說如何培養小孩的科學素養,推行激發興趣的科學教育。隨後,研習團參訪綠苑小學,體驗上海的STEM教育課堂教學。

2024「未來香江」STEAM教育研習團成員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留影。

張民選指出「STEM教育的目標是提高數學能力、探究與理解科學」,以國際組織的重要文獻,講解教師如何開展STEM教育。他表示「STEM課程可以用分科教學為主,在教學中增強學生共享知識和貢獻知識的能力,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應拓展為掌握單學科知識、跨學科知識、過程性知識(STEM中的E)和認知性知識。」張教授強調,教學不單是經驗與知識的傳承,也要關注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對教學改進提供的知識與技術。最近20多年來對教育界影響最大、「最獨特的科學進步」,乃是學界對人類學習相關的神經科學和腦科學(即學習科學)成果。

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副主席伍煥傑先生(右一)、中聯辧教科部科長朱琦先生(左一)致送聯盟錦旗與感謝函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張民選教授(中)。

聯盟亦很榮幸能邀請到中國科學院武向平院士親臨教師教育中心,武院士去年曾參與聯盟舉辦的「未來香江」國際科創教育論壇。是次於教師教育中心的分享,武院士為一眾香港中小學校長與教師講解《面向未來的青少年科學教育》。武向平院士表示「科學教育不單是科學知識的簡單傳授,是科學素養的一種養成教育,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作為整體教授」。他指出傳統課程是教授和灌輸固定知識,而科學教育是激發和培育個人興趣,因而需要「保留與激發小孩的好奇心,讓小學養成良好的習慣,進而令學習事半功倍,而不是用規則約束,因規則很容易被小孩忘記」。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衝擊,武院士注意到這或許改變青少年的科學思維模式,而教育界須探討應對機制。

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副主席伍煥傑先生(右一)、中聯辧教科部科長朱琦先生(左一)致送聯盟錦旗與感謝函予中國科學院武向平院士(中)。

為了實地了解上海推行STEM教育的情況,研習團參訪長寧區綠苑小學。周鶴珍校長、姚麗琳副校長指出該校「正走向人工智能技術與數字技術的融合,構建以人為本的『優+』數智校園」,介紹了學校優秀的學習項目「智慧種植」,結合電腦程式自動種植,學生可透過簡單編程參與農作物種植。其後,研習團分別於該校數學課及語文課現場觀課,體驗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課,以了解該校如何將課堂教學結合電子智能設備,增加教學趣味與學生學習效果。

2024「未來香江」STEAM教育研習團成員與綠苑小學周鶴珍校長、姚麗琳副校長合照留影。

是次研習團約有40名香港中小學校長和STEAM教育教師參與,研習團有幸獲得國家教育部港澳台辦、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教科部、以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的支持,並且與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合作,籌備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參觀活動與教師培訓課程。是次研習團期盼透過外地參觀考察,為香港教育界探索STEAM教育各種組合的可能性,培訓香港中小學STEAM教育的教學人才,亦能增加上海與香港教育界的互動,為兩地STEAM教育交流創建重要橋樑。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