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局近日決定4月調漲電價,平均幅度達11%,系近8年最大漲幅。連日來,台灣產業界、民間及專業人士批評聲音不絕如縷。
據報道,調整後的電價為平均每度3.45元(新台幣,下同)。產業用電部分,只有去年用電量減少10%以上的產業,電價漲幅在10%以下;特大用戶企業面對的調漲規模,最高可達25%。
台灣工商協進會24日提出,此次全面調漲電價將衝擊製造業、小規模企業運營,削弱台灣經濟復甦,「建議近年不宜再漲電價」。電價漲跌與能源政策、電力供需結構息息相關,台灣潛在電力需求龐大,建議台當局從產業發展趨勢出發,以多元配置強化能源供應韌性。
台電第二核能發電廠原廠長林文昌投書媒體表示,此番調價的最大目的是補貼作為公營企業的台灣電力公司(簡稱「台電」)。台電累計虧損達3800多億元,與能源政策脫不了關係,這是民進黨一意孤行推動「非核家園」政策的必然結果。
他指出,核電雖無法幫助台電完全解決虧損,但如果當局不執意「廢核」,4個核電廠每年可保證供應600億度電,每度電可節省發電成本約1.95元,一年就可幫台電減少虧損1200多億元。如此一來,電價上漲壓力可大大舒緩。但是,民進黨擔心流失選票,在明知台電大幅虧損的情況下不願適度調漲電價,甚至採取相反的「凍漲」策略,待選後再來大漲。這一系列做法完全是政治考量。
台當局「央行」在電價調漲方案確定的前一天宣布「調升利率」,理由是為「因應漲電價可能造成通貨膨脹預期」。「就怕萬物連鎖上漲,一般民眾哪裏吃得消。」教育工作者李嘉賢對記者表示,此外,民進黨當局任內,台灣已發生多次跳電事故,電價調漲後能否給予民眾穩定的供電?如果連這都沒有做好,掀起的民怨勢必更大。
台媒報道,包括雞蛋價格、房屋電費、餐飲費在內的各類民生物價近期均出現上升態勢。台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美花稱,每月用電近3000度的拉麵店,每日電費「也只多出27元」。《中國時報》欄目「主筆室」發文批評,這番說法再次證明王美花不食人間煙火,一間店舖除去電費還有其他開銷,每個環節都漲價,總體就不會是小數目。
台灣的醫療院所也是受波及最大的產業之一。醫療界評估,以電價漲幅10%估算,全台醫療院所一年將增加電費30億元。在最終方案出台前,還有民間機構認為,社區醫院恐瀕臨「熄燈」。對於醫界期望醫療院所「凍漲電價」,台當局衞生福利事務主管部門副負責人王必勝24日稱,「這應該是不可能的」,後續只能協調漲幅及補貼辦法。
(來源:中新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