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正式制定出台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人工智能使用規範(試行)》,這是我國首部媒體人工智能使用規範化標準。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近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密集推出多部生成式AI作品,此次規範的制定有何深意,對哪些方面提出規範?《中國電視報》記者為此專訪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編務會議成員姜文波。

記者:

作為第一家出台並實施人工智能使用規範的媒體機構,總台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制定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人工智能使用規範》?

姜文波:

隨着今年AI大模型與各類文本生成、文生圖、文生視頻工具的快速發展,全球傳媒業也迎來內容生產、傳播與消費方式的全方位變革。總台以前瞻思維主動迎接日新月異的智能時代,時刻保持對前沿科技的嗅覺和敏感度,抓住AI的機遇,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危機感,積極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領域的創新應用。

為了更加規範、合理、安全、高效應用人工智能,總台根據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管理規定,結合總台工作實際,制定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人工智能使用規範(試行)》。

記者:

您能介紹一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人工智能使用規範》的總體思路嗎?

姜文波:

總台這一規範的出台,首先是鼓勵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利用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引領行業發展。與此同時,總台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促進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對人工智能應用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通過對各個內容製作領域、環節的規範要求,嚴格把控內容質量,確保生成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優質內容,探索優化應用場景,構建應用生態體系。

記者:

總台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上都遵循哪些原則?特別是媒體機構在應用人工智能時更應注重哪些方面的問題?

姜文波:

不管技術如何發展變化,作為主流媒體來講,遵循導向正確原則始終是首要原則。總台人工智能的使用必須遵守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及道德倫理要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智能向善,努力踐行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人工智能。

此外,《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人工智能使用規範(試行)》提出了媒體在運用人工智能的過程中,要遵循的各項具體原則進行了明確的說明與要求。

總台還將在實際中逐步探索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倫理指南和行業準則。

記者:

總台作為最權威的國家媒體之一,對人工智能在媒體內容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做出了哪些要求?

姜文波:

總台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運用的同時,也冷靜思考和防範潛在風險,堅決守住新聞真實性這條「紅線」,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履行好新聞工作者的職責,為公眾提供真實、客觀、全面的新聞報道。

規範中也明確提出了設立嚴格的審核機制,設立明確標註規則等相關規定。同時對於人工智能在媒體各領域應用中的具體環節、場景等進行了規定。對於可能涉及的數據安全、隱私、個人權益等都有明確規定。總台將逐步建立人工智能應用安全風控體系,不斷完善相關應用規範。

記者:

針對您所說的上述內容,總台將如何對人工智能的使用進行監督管理?

姜文波:

總台將由多部門聯合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形成評估、審查、准入、報備、處罰等一系列的監督管理措施,定期對總台人工智能應用進行全面監督檢查。總台相關機構安排專人負責人工智能應用的管理工作,進一步強化人工審稿工作,嚴格把好內容關、技術關。對於違反規定的行為,將由相關主管部門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

總台也將會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管理規定以及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場景的變化持續修訂完善管理規定。

記者:

總台將如何持續推動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在媒體領域的應用?

姜文波:

總台堅持向科技創新要生產力,持續深化「5G+4K/8K+AI」發展戰略,不斷推進「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創新。慎海雄台長牽頭謀劃、靠前指揮,要求全台要有居危思危的憂患意識和「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危機感,大力推進視聽媒體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研究,讓新質生產力成為總台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近期,總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密集推出多部生成式AI作品,包括中國首部文生視頻AI系列動畫片《千秋詩頌》、首部AI全流程賦能譯制的英文版中國龍主題系列微紀錄片《來龍去脈》,今天(3月22日)還正式發布了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微短劇《AI看典籍》,這些正是總台將AI生產力進行創新性應用和創造性轉化的最新實踐。

總台將秉持開放、共贏的理念,聯合人工智能科研機構和企業,依託海量的高品質視音頻數據和專業化的媒體創作能力,打造具有中華特色、國際先進、實用性強的視聽媒體大模型,推動創建媒體生產的新質生產力,支撐總台高質量發展,為媒體行業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來源:CMG觀察)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