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當選,由於民進黨當局一貫的「台獨」立場,這一結果引發不少網友對兩岸關係走向的擔憂,相關的討論一直持續到現在。

其實,一場選舉,我們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到結果背後的變化。分析變化的趨勢,才更能看清台灣未來的走向。

我們在選舉的進程中看到了幾組數據,從這幾組數據中,能看出一些未來的走向。

這次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的得票率最高,為40.05%,怎麼看待這個結果?

這個數字本身傳遞出的信息量有限,需要從更深入和細緻的維度來分析。如果把民進黨在不同地區的得票率都擺在一起,並和之前做一下比較,能夠看出一種趨勢。

根據計算,和2020年相比,民進黨在台灣22個縣市的得票率全部下滑,其中,下滑最嚴重的十個縣市分別是:

||新竹市(-20.46%)

||桃園市(-19.51%)

||新竹縣(-19.46%)

||台中市(-19.37%)

||彰化縣(-19.06%)

||宜蘭縣(-18.54%)

||嘉義市(-18.12%)

||新北市(-17.93%)

||雲林縣(-17.02%)

||嘉義縣(-16.53%)

為什麼是這些地方?另一組數據,是觀察的視角。

這些地方,有不少是台灣的兵源地。

民進黨當局,正在把台灣地區推向危險的邊緣。

而這引起了台灣民眾的巨大反感。去年,一條台灣阿姨質問民進黨當局為什麼要送16歲的孩子上戰場的短視頻,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這種關注度背後,反映的正是台灣同胞的一種普遍心情。

除了上面的案例,數據,也在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不久前,台灣研究機構做了一次關於兩岸問題解決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與大陸維持對話交流」是最重要的途徑,選它的比例,是「與美日等國『保持友好關係』」的2倍,是「持續軍購加強軍備」的近2.5倍

也就是說,大多數台灣民眾還是希望同大陸一起解決兩岸關係的問題,而不是轉向外人。

而這,是對民進黨當局謀「獨」直接的反對

當民進黨當局意圖將台灣推向戰爭的邊緣。大陸出台的,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大陸創造的,是兩岸共同發展的機遇

2023年1至11月,大陸新批准台資項目(含經第三地轉投資)6936個,同比增長26.8%,實際利用台資金額26.9億美元,同比增長39.9%。

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台海才能和平穩定,兩岸關係才能發展,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才有保障。

另一組數據,也更能讓我們看清島內民眾的訴求。

譚主通過大數據手段統計了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出爐後當地主流社交媒體平台上的討論,並和之前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民眾對這次選舉結果的不滿意程度提高,同時,兩極分化也更為嚴重。

如何理解這種不滿?可以再從具體的議題拆解來看。

前後兩個節點,台灣民眾都討論了兩岸關係、經濟政策調整等議題,但和之前相比,2024年,有一個議題不再被重點討論

新上任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將會如何處理社會福利和教育問題,特別是在改善民生方面將如何作為。

之所以不再討論,是因為完全沒有討論的必要。

在民生問題上,民進黨當局上台後,島內出現「七缺」——缺蛋、缺電、缺藥、缺水、缺地、缺人力、缺人才。

一組數據,可以看到島內民生的困境

||供電不足,過去四年頻頻出現「大停電」

||30年來最大「缺藥潮」

||有史以來最久「缺蛋潮」

一顆小小的雞蛋,去年把台灣攪得雞飛狗跳,被反覆炒起,留下了被全世界看笑話的印象。

其實從大陸進口雞蛋又快又便宜,但在大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在「反中謀獨」的民進黨當局看來,是無法接受的。

雞蛋,只是一個縮影,它反映的,是民進黨當局完全不把島內民眾處境放在心上的行徑。

拉長時間維度,對比幾次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選票分布情況,更能看出一些信號。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20歲到40歲的年輕群體支持民進黨的比例,在這次選舉中下降得很明顯。

此前的民調數據顯示,這一年齡段的台灣民眾最關心的,是與發展相關的問題。

透過民生問題,我們已經看到了民進黨選舉口號與現實的差距,過去8年,台灣發展情況如何?

半導體行業,是最重要的觀察視角。

在民進黨的競選承諾中,這一話題被多次提及,民進黨宣稱,台灣要在新世代的產業鏈供應鏈中佔據優勢。

但現實是,依據台灣專業研究機構的預測,去年,台灣半導體行業產值將同比下降11.2%

這還不是最壞的情況,事實上,制約台灣半導體行業發展的最大危機,是人才短缺

台灣2023年《半導體產業人才白皮書》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島內半導體行業平均每月人才缺口達到2.3萬人

芯片行業人才培養需要時間,這是客觀情況,但與此同時,伴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民進黨當局推行的課綱,存在着自然學科必修時數過少的問題。

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就表示,這一問題會導致島內人才素質的下降,而人才培育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很大。他警告稱,台灣如果不重視對高中學生的數理教育,7-10年後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人才缺口將更加明顯。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人才流失的問題。

根據台灣研究機構的統計,台灣白領工作者與高技術人才一年出走至少30萬人,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都是熱門的目的地。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確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正因如此,美國在多個公開場合強調台灣在芯片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並迫使台積電前往美國設廠。

而民進黨當局,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考慮台灣民眾的利益,眼睜睜看着台積電變為「美積電」。並且,民進黨當局還將半導體行業作為所謂「外交名片」,通過掏空島內半導體行業的方式,來換取所謂的「外交勝利」。

台灣半導體行業人才缺口的問題,正在於此。萬般無奈之下,台灣半導體行業甚至要從一些和半導體不相關的行業挖人。

而這種「殺雞取卵」的方式,正是民進黨當局的發展「思路」。

在民進黨當局上台後,由於與大陸關係的惡化,其他行業的發展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就拿農業來說,在很多縣市,農業依舊是其主要產業之一,並且解決了大量就業。

大陸曾是台灣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對象,蔡英文當局上台後,以推動台灣商品走向世界為由,開始鼓吹「去中國化」,將原本賣給大陸的商品轉向美國、日本等西方所謂民主陣營的市場。

2021年台農產品出口為近57億美元,2022年時出口為52億美元,縮減了4億多美元

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台灣民眾的利益受到真真切切的損失

民進黨當局,徹底辜負了台灣民眾對未來的憧憬。

(來源:玉淵譚天)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