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穿在身,戲曲也流行,《長安三萬里》《封神》《滿江紅》,歷史風雲裏走來的大戲,風頭遠超海外大片。為什麼老祖宗留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如此受年輕人的追捧?博物館裏的文物、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古籍裏的文字,為何在今天重新活了起來?《中國故事2023》就來講講這一年傳統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故事。
這幾年,你會明顯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熱。文創產品、文旅小鎮、歷史題材電影演出,一個個傳統文化IP不斷出圈。現在每逢節假日,大家不光要搶火車票、飛機票,還要搶博物館的票。雖然一大批博物館延長開館時間、調高觀眾接待量,甚至「周一不閉館」,但博物館門票仍然供不應求。傳統優秀文化活起來了,賡續傳統優秀文化的行動一個接着一個。
今年8月,作為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的中國國家版本館舉行了首批版本捐贈入藏儀式。這些社會各界捐贈的版本將和原館藏2500萬件/冊版本一起,流傳後世。
2023年一批關於中華文明起源的科研項目和學術工程不斷推進。12月9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中華文明起源的階段性劃分方式有了更為清晰明確的認識。

11月16日,三星堆遺址考古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初步判斷三星堆所發現的幾個埋藏坑形成年代處於商代晚期。三星堆青銅器、象牙的研究與保護也取得了新突破。

與此同時,一座座全新的博物館陸續建成開放。
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館,展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展出文物1500餘件(套)。
2023年9月,中國考古博物館向社會公眾開放,常設展廳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眾多國寶級文物公開亮相。
讓甲骨文「活」起來 三千年古老文字煥新生
2023年,傳統文化活起來的方式經常出人意料,頻頻給我們驚喜。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被稱為漢字的源頭。但今天能認識甲骨文並熟悉它背後故事的人並不多。最近,一群90後年輕人用創作甲骨文動畫視頻的方式,一下拉近了我們和甲骨文的距離。他們用甲骨文還原3000年前戰爭、狩獵、宴會等場景,網友們驚呼彷彿穿越了時光。
一條用甲骨文動畫還原3000年前戰爭場面的視頻,一經發布很快就衝上了熱搜,播放量達到了1200萬。畫面中的甲骨文字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商周兩軍對壘的畫面,網友紛紛表示 「好像看見了聞太師霸氣回朝」。這條視頻是由一個叫博物漢字的團隊製作的。他們隸屬於一家字庫公司,開發新產品時,將目光鎖定在最古老的漢字——甲骨文。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發現如此古老的甲骨文竟然與現代人的生活並不遙遠。
如何將甲骨文的有趣更好表現出來呢?他們不斷探索,最終選擇了這種方式:將甲骨文字化身為演員,動態演繹三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場景。

博物漢字運營策劃 黃麗潔:我們近期最滿意的作品,其實就是甲骨文裏邊宴會的一個場景。有負責跳舞的,有女生版的跳舞,也有男生版的跳舞。
博物漢字團隊和他們可愛的甲骨文視頻受到了眾多網友的認可。

博物漢字告訴我們,接下來他們將繼續豐富現有的甲骨文3000年前系列,並進一步開發《四大名著》的甲骨文動畫系列。
科技考古 探源文明 解碼良渚
有趣而嚴謹的創新手段,讓甲骨文活了起來。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嚴謹還原我們先民的生活,這是學術要求,也是考古成果走進大眾視野的必要條件。5000多年前,良渚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良渚文化。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世界文明的瑰寶,良渚吸引了一代代考古人。今天的考古人有哪些新的技術手段?他們的考古成果怎麼才能更好走進大眾視野,讓現代人和古人對上話?去良渚遺址數字考古辦公室看一看。
在數字考古辦公室內,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考古項目領隊王寧遠興奮地和團隊討論着1960年代的遙感衛星影像和最新的數字高程模型,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建造了世界上最早、最龐大的水利系統,他們打算去遺址現場實地考察。

根據衛星影像的提示,考古團隊來到了近期新發現的一條水壩遺址所在處。
根據考古現場勘察顯示,這些5000年前良渚區域的水利開發程度遠超想像,這為全面認識良渚水利系統的完整結構提供了重要線索。勘查後,他們放飛了無人機,在遙感衛星和無人機的輔助下,遺址的地形環境信息得到了進一步確認,下一步就是使用「洛陽鏟」對現場鑽探。通過數字手段加傳統手段,更多生動的良渚遺址細節和資料將給考古研究帶來極大的幫助。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考古項目領隊 王寧遠:良渚人奠定了江南生活模式,村子放在墩子上面,周邊是水稻田,出去的時候坐船出行,種水稻、養豬。是可以把良渚這個遺址,作為我們中華早期文明研究裏邊的一個教科書式的樣本。

五千年前的良渚是當時中華大地上最璀璨的文明,良渚先人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最早的壩,也製作出了精美的玉器。近年來,良渚遺址吸引了很多80、90後不同學科背景的第四代考古人。他們的到來為良渚考古團隊注入了新活力,考出了更多新成果。
90後動物考古學家宋姝正在實驗室對一堆動物骨骼進行辨識、測量和記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宋姝:動物種類比較多,實際上大多數是家豬的,城內居民主要的肉食來源就是這些家豬。
良渚遺址代表了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稻作農業的最高成就。植物考古學家武欣用顯微鏡對良渚遺址中出土的碳化稻米進行研究分析。

良渚遺址代表了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稻作農業的最高成就。植物考古學家武欣用顯微鏡對良渚遺址中出土的碳化稻米進行研究分析。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武欣:前兩年我們在古城內發現了一個池中寺遺址,它是一處糧倉類遺址,我們推測裏面可能埋藏了大概有20萬公斤的稻米。可以反映出良渚時期稻作農業的發展水平之高,可以想見古城裏面的人口應該是比較多的。
推進考古工作的同時,以王寧遠為代表的考古學家們還積極參與講座、網絡問答等活動,希望講好「良渚故事」,使這一古老文脈,在新一代青年手中接力傳承。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考古項目領隊 王寧遠:良渚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證據最充分、面貌最清晰的一個樣本,可以作為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我們需要各自不同方向的人去研究,帶到良渚的時空裏面,拚湊出當時五千年前更加鮮活、具象和生動的古代社會。
「景漂」匯集景德鎮 千年瓷都魅力強
考古成果走進大眾視野,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千年瓷都」景德鎮從一個陶瓷生產之都,變身為陶瓷文化之都。讓更多人在這裏認識陶瓷、愛上陶瓷、以瓷為業。景德鎮吸引了數以萬計前來創業的「景漂」年輕人。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為何在這個時代顯現出如此大的魅力?千年瓷都朝氣從何而來?
在景德鎮珠山區陶源谷的一家陶藝體驗館,隨着拉坯機的勻速轉動,握在手裏的泥巴慢慢被塑造成了一個個漂亮的陶瓷雛形。
這家400多平方米的陶藝體驗館今年11月剛剛開業,涵蓋陶瓷製作、作品展示銷售,咖啡吧等全流程的陶瓷體驗。店主喬萊五年前大學畢業來景德鎮創業,如今,這已經是她開的第四個店面。

景德鎮珠山區某陶藝體驗館店主喬萊:今年確實遊客屬於一個暴增式增長,我們去年整個一年的營業額是有40多萬元,但是今年有達到兩百到三百萬元,翻了五六倍。
從一名大學生「小白」到一名創業者,景德鎮這座因瓷而生的城市給了喬萊一份蓬勃生長的陶瓷事業。也正是因為陶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這座城市,尋找屬於自己的夢想。

景德鎮陶瓷集市攤主 醬油:我是2022年離職,來到景德鎮開始跟着喬萊學習陶藝的。學了一個月陶藝以後,她就說你去集市賣賣看,看看怎麼樣,然後我就去擺攤,發現作品賣得非常火爆,我就說那就成立一個工作室。

在陶瓷集市上,陶瓷藝人把琳琅滿目的作品擺上小攤,成了景德鎮獨特的一道風景;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線下打卡、「淘寶」,更是吸引着眾多的主播在集市現場直播,線上推介這裏的各類創意陶瓷。

在景德鎮,厚重的陶瓷文化、成熟的陶瓷技藝、雲集的陶瓷工匠,陶瓷設計、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給了來此創業的年輕人揮灑青春和創意的廣闊舞台,也讓這裏眾多的陶瓷集市充滿着青春活力、別具一格。

景德鎮陶大青年集負責人 劉博:我們集市從開始到現在有一年多的時間,我們單次一天的銷售額大概在20萬元左右,也吸引了很多來景德鎮遊玩的遊客,逛一逛,淘一淘自己喜歡的一些陶瓷手辦。
景德鎮:線下遊人如織 線上流量涌動
景德鎮形成的這種沉浸式體驗陶瓷文化的氛圍,吸引着源源不斷的關注者。除了來到景德鎮的人流量,還有一個巨大的流量鏈接着景德鎮。這個流量源頭藏在遍布景德鎮的一個個直播間裏。
在珠山區陶源谷的一家直播基地,年輕的主播們依託當地豐富的陶瓷產品,在各自的直播間介紹着這裏的陶瓷文化和陶瓷作品。

傳承千年的陶瓷技藝在這座城市從未間斷,超過6萬名國內外的「景漂」更是給景德鎮的陶瓷製作帶來了傳承和創新,哪怕只是從事直播帶貨,年輕的主播們也總是能對陶瓷所承載的文化侃侃而談。

景德鎮陶瓷帶貨主播 小寶:這裏有很棒的商人,把瓷器和這些藝術家和我們的客戶連接到了一起,溝通效率又非常高,我覺得這幾個因素構成了景德鎮這個城市的底層活力。
在景德鎮湖田瓷社國際交流中心,一場「景漂青年說」文化講座正在舉辦。陶瓷策展人章晨正在結合自己的創業經歷,給大學生和陶瓷藝人們講述如何用陶瓷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在景德鎮,這種國內外的陶瓷文化交流活動幾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場合上演。今天,這座陶瓷文脈綿延千年的城市,正在一代又一代非遺傳承人、設計師、陶瓷藝人的共同努力下,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
景德鎮陶瓷策展人 章晨:國內外朋友們匯聚在此,以瓷為媒與世界對話,能夠把他們留下來的,我覺得核心要素其實就是陶瓷文化和陶瓷藝術。
了解欣賞陶瓷文化的人越多,陶瓷產業的版圖也越寬廣。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今年很多人看過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在片尾高適說: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知所從來,方明所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數千年依然熠熠生輝,今天我們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來傳承發揚她,是文化基因使然,也是歷史責任所在。
(來源:央視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