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昨日在京開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出席會議並發表主題演講,這是三大金融部門負責人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後首次公開亮相並發聲,透露下一步金融監管具體政策思路。加強監管、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成為三部門工作的關鍵詞。潘功勝表示,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支持實體經濟穩定增長;積極支持地方政府穩妥化解債務風險,必要時,人民銀行還將對債務負擔相對較重地區提供應急流動性貸款支持。

潘功勝指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速5.2%,全年5%的預期目標有望順利實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5.4%,這個增速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保持領先。近期經濟增長動能增強,生產消費穩步回升,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主要經濟指標向好,有條件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和物價平穩運行。
對於下一步貨幣政策,潘功勝表示,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支持實體經濟穩定增長。「盤活存量貸款、提升存量貸款使用效率、優化新增貸款投向,這三個方面對支撐經濟增長同等重要。」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關係,為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潘功勝:防範房地產風險外溢
會上,潘功勝重點提及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和高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對於房地產風險,他表示,目前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銀行貸款餘額的23%,其中約80%為個人住房貸款。中國一直實行非常審慎的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房地產市場調整對金融體系的外溢影響總體可控。下一步,做好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弱化房地產市場風險水平,防範房地產市場風險外溢。央行將引導金融機構保持房地產信貸、債券等重點融資渠道穩定,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體系,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化解存量債務 嚴控增量債務
對地方債務風險,潘功勝指出,地方政府債務有兩個特點,一是主要用於基礎設施投資,一般有實物資產支持,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好的正外部性;二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債務主要集中於經濟規模較大、經濟增長較快的省份,有能力自行化解債務。今年以來金融部門已會同有關部門採取多項措施,積極支持地方政府穩妥化解債務風險。一是嚴肅財經紀律,推動地方政府和融資平台通過盤活或出售資產等方式,籌措資源償還債務。二是對於債務負擔相對較重的地區,嚴格控制新增政府投資項目。
三是金融管理部門出台相關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與融資平台平等協商,通過展期、借新還舊、置換等方式,分類施策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控增量債務,並建立常態化的融資平台金融債務監測機制。「必要時,中國人民銀行還將對債務負擔相對較重地區提供應急流動性貸款支持。」他說。
四是支持地方政府通過併購重組、注入資產等方式,逐步剝離融資平台政府融資功能,轉型成為不依賴政府信用、財務自主可持續的市場化企業。
潘功勝還回應市場擔憂指出,當前中國的政府債務水平在國際上處於中游偏下水平,中央政府債務負擔較輕。大部分地方政府債務主要集中於經濟規模較大、經濟增長較快的省份,他們有能力自行化解債務。
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
對金融機構風險,他提到,高風險金融機構無論數量還是資產規模在金融系統的佔比都非常小,少數高風險機構相對集中的省份正在制定實施中小銀行改革化險方案,進一步壓降高風險機構數量和風險水平。匯率政策方面,潘功勝強調,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堅決對市場順周期行為進行糾偏,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進行處置,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防止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並自我強化。
中證監易會滿:嚴防過度槓桿 「零容忍」打擊亂象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出席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時提到,加強資本市場監管,維護市場「三公」秩序和投資者合法權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證監會的第一職責、法定職責。下一步要嚴防過度槓桿,把槓桿資金規模和水平逐步壓降至合理區間;「零容忍」打擊各種亂象,扭轉長期以來證券違法成本過低的情況。
「偽創新」多次釀風險
易會滿指出,資本市場風險的成因,一是槓桿過度甚至失控。近年來,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借助境內外、表內外、場內外工具盲目融資擴張並最終爆雷,教訓慘痛。「我們體會,管住過度槓桿,市場才會行穩致遠。」二是創新與監管失衡。「偽創新」造成金融泛化,必然釀成風險。過去一段時期,「偽私募」、金交所、「偽金交所」各種形式「類金融」亂象頻發,監管滯後,成為重要的風險源。
此外,欺詐發行、財務造假,全流程全要素造假,形成造假「生態鏈」,影響投資者信心。還有一些機構,特別是一些非持牌機構,搞自融自投,拿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嚴重違背信義義務。另外,在全球市場高度關聯的今天,各種輸入性風險交織疊加,有些具有非傳統、非經濟、非理性特徵,這也進一步加大了風險防控難度。
創新需在監管下進行
他指出,要堅持「看得清才能管得住」,促使創新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嚴防過度槓桿,把槓桿資金規模和水平逐步壓降至合理區間,「零容忍」打擊各種亂象,並持續加強證監會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將推動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體追責體系,加大對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的重拳打擊,對履職盡責不到位的中介機構嚴厲懲戒,嚴禁「無照駕駛」,嚴查「有照違章」。
易會滿說,證監會將堅持註冊制基本架構不動搖,並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動態評估優化定價、減持、再融資等制度安排。同時,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各項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培育境內「聰明資金」。推進監管轉型,對量化高頻交易加強跟蹤研判,完善監管舉措;加強監管科技建設,加強市場資金槓桿水平和企業債務風險的綜合監測,對各種違法行為和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
金監總局李雲澤:進一步放寬外資准入要求

剛剛結束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着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歇,未來將加快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進一步放寬外資機構市場准入要求,持續增強金融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努力營造審慎經營和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
近年推出50多項開放舉措
李雲澤介紹,近年來,有關部門進一步推出50多項開放舉措,全面取消銀行保險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減少外資准入數量型門檻,持續拓展金融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目前,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均在華設有分支機構,全球最大的40家保險公司近半數進入中國市場。他引述數據稱,即使三年疫情期間,在華主要外資銀行保險機構資產和利潤增速也遠高於其母行或母公司。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22年報告顯示,中國銀行業保險業開放水平在50個國家中提升最快。
內地資管市場將屆黃金期
另外,李雲澤指出,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資產和財富管理市場,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4億人,銀行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超過1億人,較2019年末增長3倍。過去三年,行業管理資產年均增長6.2%,遠高於全球約2.5%的平均增速。未來隨着廣大居民收入持續提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多元化投資理念深入人心,加之資管產品淨值化轉型穩步推進,中國資產和財富管理行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中國人均保費只有全球平均的七成,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健康險、家庭財產險、巨災保險等潛力巨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