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綜合路透社、《金融時報》、《商業內幕》報道:紅極一時的美國共享辦公室初創公司WeWork,於6日根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向新澤西聯邦法院提交破產保護令申請。WeWork曾是全美最有價值的初創企業,2019年達到470億美元(約3666億港元)的峰值,卻因過度擴張無以為繼。WeWork在申請破產退市之際,其市值僅剩4408萬美元(約3.4億港元)。
WeWork由亞當·紐曼和米格爾·麥凱爾維於2010年在紐約成立,被視為共用工作空間經營模式的創始者。該公司商業模式相對簡單,主打租賃辦公空間,將其翻新裝修並將其轉租給其他企業或個人。相比於傳統轉租商,WeWork更加強調工作空間的靈活性、社區性和便利性,加上辦公室裝修時尚,深受歡迎。該公司宣稱,旗下的許多辦公室租客都是初創企業,有利於分享信息,形成初創生態圈。
在不到10年時間裏,WeWork迅速擴張,成為美國最有價值的初創公司,業務遍布於世界上近40個國家及地區,2018年一度成為曼哈頓寫字樓的最大租戶,在2019年市值股價達到470億美元。
WeWork的潛力吸引了包括軟銀集團和基準資本在內的眾多投資者,並獲得了包括摩根大通在內主要華爾街銀行的支持。截至今年6月底,WeWork在全球777個地點設有共享辦公室。
創辦人醜聞頻出辭職
WeWork的麻煩始於2019年。在其業務巔峰時期,WeWork從軟銀及其願景基金獲得了約160億美元的股權和債務融資,在世界各地搶購辦公空間,以犧牲利潤為代價追求高速增長。然而,WeWork於同年欲趁勢上市之際,卻成為其公司問題暴露之時。
首先是投資者和分析師在招股文件發現WeWork遠不如宣傳的風光無限,而是負債纍纍。WeWork在準備上市前一年(即2018年),虧損高達19億美元,剩餘現金即將耗盡。隨後,《華爾街日報》在一篇重磅文章中,揭露紐曼本人的作風問題。例如,紐曼不斷透過公司業務中飽私囊,購入6000萬美元的私人飛機作為其私人代步工具。紐曼本人被揭發吸食大麻,行為怪異或是管理不當等等。
首次上市失敗後,WeWork的麻煩不斷。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正在調查WeWork,包括紐曼購買了「We」一詞的商標,並計劃向WeWork收取600萬美元的轉讓費,涉嫌中飽私囊。在層層壓力下紐曼隨後辭去行政總裁一職。
疫情後難恢復
由於過度擴張,自2010年以來,WeWork就面臨連年虧損,損失近170億美元。紐曼離職後,WeWork的規模急劇縮小,而WeWork上市受挫之際,恰逢新冠疫情開始爆發。疫情期間,許多企業對員工採取了居家辦公的策略,退租了WeWork運營的辦公室。空置率上升,WeWork仍需向業主支付數以十億美元計的租金,WeWork的最大投資商日本軟銀集團被迫加倍增加投資。
在疫情結束後,WeWork亦未能重振旗鼓。截至4月,WeWork在北美的辦公室空缺率創歷史新高。根據戴德梁行的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美國辦公室平均空置率為18.6%,比2019年第四季高出5.9個百分點。今年至今,WeWork的股價已下跌約98.5%。儘管WeWork自2019年以來已修改或取消了數百份租約,但仍無法彌補損失。
在向破產法院提交的法庭文件中,WeWork稱公司資產約150億美元,負債總額為186億美元。WeWork在新聞稿中表示,其位於美國和加拿大以外的辦公地點不會受到公司破產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