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頭古城牌坊。

如果有兩座城緊緊挨着,只隔着一條窄窄的河,那就是香港和深圳。你不必詫異它們相隔得如此近,因為它們本屬新安縣管轄。在兩大都會中,歷史遺跡已漸漸被現代建築所吞噬。如果想追尋它們的根與源,有個地方很值得去,那就是深圳南頭古城。

今年是新安設縣四百五十周年,趁着在深圳出差,天剛亮就去看看這座古城。南頭古城又叫城子岡,自東晉時期設置東官郡起,就管轄着粵東南這片土地。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抵禦海盜、倭寇侵擾,朝廷在這裏建立東莞守禦千戶所。那時,南頭城屬東莞縣管轄,由於管理上鞭長莫及,這裏曾發生「搶米」民變,於是當地鄉賢上書請求單獨設縣,最後朝廷同意設立新安縣,寓意「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深圳和香港,那年正是1573年。南頭城作為海防要塞,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都有記載。

南城門:斑駁城牆見證「嶺南重鎮」

清晨,穿過南頭古城牌坊,看到巍峨壯觀的南城門。這是一座宋城風格的城門,南頭最古老的建築,設置千戶所時就開始營建,之後歷任知縣加以擴建。在廣場上,看到將近五米高的城牆呈梯字形,城門檻、門栓痕還清晰可見,中間是深十一米、高三米三的圓形拱門,上面用小篆陽刻「甯南」二字,城牆上方的雉堞如同齒輪一般顯眼,四周的三角梅開得正艷。城樓有着灰塑浮雕瑞獸脊飾,門額上懸掛着「嶺南重鎮」匾額,讓這座城門充滿古代氣韻。古城原修築有四座城門,東西南北相對而開,有主幹道連接,城門外有翁城和護城河,現在僅有遺址供人憑弔。城牆的花崗岩、紅磚和青磚,歷經數百年風雨剝蝕,已經斑駁得如同老人布滿皺紋的臉龐。城牆底,有的磚塊裸露出紅色石體,有的則長滿青苔,一隻黑色的貓沿着城牆走,給古城增添神秘感。

這裏最初建有東西長六百八十米,南北寬五百米、城牆六米多高,城內有很多古建築。只可惜,1938年日軍佔領南頭後,拆毀古城房屋去做工事,古城遭受到毀滅性破壞,目前只遺存一段六百米的北城牆遺址和幾處古蹟。1953年縣城搬到深圳墟,南頭古城就沉寂下來了。到改革開放,深圳外來人口猛增,當地居民到古城內搶佔地盤,修建了一千多棟房屋。一夜之間,南頭古城變成了九街村,僅存的古建築湮沒於密集的「握手樓」中。如今,南頭古城經過活化改造,重現了悠久的歷史文脈,那些富有現代美觀的創意元素,讓曾經雜亂的「城中村」變成了特色文化街區,如同磁鐵般吸引無數遊客前來打卡。

南頭古城博物館:逾300文物記錄昔日生活

沿着石板路,與熙熙攘攘的人群擦肩而過,從中山南街走到中山東街,吃一碗牛腩撈麵,喝一碗綠豆糖水,聽一場露天音樂會,就是一場難忘的旅行。那天去得太早,很多場所沒有開門。後來去深圳出差,又四次去造訪古城,細細品味古城的點滴。

南頭古城博物館,位於南城門外西側,館名是金庸題寫的,這裏展出南頭古城出土的三百多件文物,東漢的青釉陶缽,晉朝的簪飾,六朝的青瓷碟,隋唐的瓦罐,宋朝的陶罐,清代的硯台,無不詮釋了南頭既是嶺南經濟重鎮和海防軍事要塞,也是深圳和香港的歷史之根。在中山南街,看到幾棟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其中最顯眼的是建於1868年的東莞會館。這是兩開間、兩進深的建築,中間是天井,天井後的兩間主房,一間陳設為客廳,一間為卧房,窗花、傢具都精美古樸,再現了南頭往昔的生活場景。牌匾故事館頗具特色,陳列着三十多塊明清時期的牌匾,諸如乾隆二十二年的「盛德凝庥」,宣統二年的「學著雍宮」,兩廣總督張之洞題寫的「拔元」,有的是平板陽雕,有的是平板凹雕,有的是平板漆字,或古茂渾樸,或典雅莊重,或粗獷雄厚,無不展現了南頭悠久的歷史文化。

借鏡《諭閩廣正鄉音》

中山南街和東街的交匯處,就是新安縣衙。縣衙原有數十棟建築,規模宏大,可惜由於兵災人禍,原有建築已經不存,現在所見的二進一天井雙廊格局是後來修復的,樑、柱、椽、檁、雀替、門窗修舊如舊,屋頂上的獨角獅、鰲魚等脊飾,以及屋簷下所繪的彩畫呈現出斑斕色彩,也隱約看到現代雕琢的痕跡,唯獨東院牆是縣衙僅存舊物。門口擺放一塊刻着清朝雍正六年《諭閩廣正鄉音》石碑,要求官員均需通曉當地鄉音,做到上下知情,才能政通人和,這在時下仍有借鑒意義。這裏見證着數百年間新安縣的訴訟審辦、田賦稅務、緝盜除奸、文教農桑諸政,也見證着鴉片戰爭以來香港地區被割佔、租界的恥辱,更見證着新安縣人民的抗爭。

新安縣衙屋頂上的獨角獅、鰲魚等脊飾,以及屋簷下所繪的彩畫斑斕色彩。

猶記得,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英軍覬覦九龍洋面,大鵬所城參將賴恩爵、新安知縣梁星源率兵參戰,取得九龍海戰、穿鼻洋海戰的勝利,但是最終清廷還是戰敗割讓了香港島。猶記得,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新安縣舉人陳芝亭組織抗敵會,秘密潛入九龍進行一系列抗英活動,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拒絕英軍交出陳芝亭,被英軍活捉到港島「警誡」。猶記得,1858年新安知縣王壽仁率領官兵鄉勇,與進犯南頭城的英軍開展殊死搏鬥,最終將其擊潰。猶記得,1899年新安縣組織三千軍民,抗擊越過深圳河、佔領深圳墟的英軍,最終維護了這片土地的安寧。站在縣衙天井裏,細細觀摩縣衙的一磚一瓦、一樑一柱,思緒置於歷史長軸上,久久不能平服。

(來源:大公報 顧宗周{文、圖})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