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在癸卯年中秋佳節之際,中國探月工程公布了最新進展。國家航天局昨日發布消息,目前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工作,計劃於2024年前後實施發射。嫦娥六號任務將開展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這將是人類首次取得來自神秘月球背面的樣品。此外,中國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發射新研製的鵲橋二號中繼通信衛星,助力月球背面航天器與地球間的通信,為嫦娥六號及後續任務的實施奠定關鍵基礎。
探月四期工程包含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目標是在月球南極初步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嫦娥六號是這一工程中唯一選擇在月背進行的項目,也是人類首次前往月背取樣。其預選着陸區是位於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王瓊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到南極-艾特肯盆地進行採樣,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我們要獲取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樣品,這是從科學上的一個考量。」他表示,在嫦娥六號任務工程上的考量,主要是工程的可實現性,着陸點首先坡度要比較緩,還要比較平坦,便於航天器的着陸。
月背更古老 具重要科研價值
王瓊表示,迄今為止,人類共對月球進行了10次採樣返回,這10次採樣均位於月球的正面。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整體上相對於月球正面更為古老,具有重要科研價值,因此,嫦娥六號計劃對月球背面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研究,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爭取獲得更新的月球科學數據。中國的專家們期待採到是和之前人類探測器取到的不同年齡的樣品,特別期待能夠採到更加古老的樣品。
工程目標突破月背起飛上升技術等
嫦娥六號雖然是嫦娥五號的備份星,但卻有着不同的科學目標和工程目標。據了解,嫦娥六號的工程目標是突破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採樣技術和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同時開展有效的國際合作。在實施嫦娥六號任務之前,發射新的中繼衛星是至關重要的步驟。
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嫦娥六號總設計師胡浩此前表示,嫦娥六號要在月球背面着陸,月球背面通訊是看不到的,因此必須要有鵲橋二號中繼星來支持其工作。相比於嫦娥四號的中繼星「鵲橋」,2024年發射的鵲橋二號中繼星,在整體水平和能力上將有更大提升,將為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進行月球樣品採集任務提供通訊支持。
搭載國外四大科學載荷 國際合作不斷加強
隨着中國探月工程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嫦娥六號任務將成為更多國家參與的項目。國家航天局昨日透露,嫦娥六號任務搭載了法國的氡氣探測儀、歐空局的負離子探測儀、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鏡、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國外載荷和衛星項目。此外,中國正加快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希望更多國際夥伴加入,共同拓展人類認知疆域,為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國家航天局此前透露,中法航天機構在今年6月簽署諒解備忘錄,明確了將在嫦娥六號任務中搭載法方氡氣探測載荷。該載荷將測量月球表面的氡氣及其衰變產物,優化月球氣體輸運模型,進一步完善月壤物理性質認知。中歐也簽署諒解備忘錄,明確在中方嫦娥六號任務上搭載歐方研製的月表負離子分析儀,進行月表原位反向散射和濺射負離子探測,開展行星科學的基礎問題研究。上述兩個載荷,將與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鏡一起搭載在嫦娥六號的着陸器上。巴基斯坦的立方星,則將搭載在嫦娥六號的軌道器上。
南非加入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
中國探月工程連戰連捷,後續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成為多個國家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焦點合作項目。近期以來,中國和委內瑞拉簽署航天合作框架協定,提出兩國將在空間科學與空間探索、國際月球科研站、衛星研製、衛星數據及應用、地面站、發射服務和人員培訓等領域開展合作。此外,南非目前亦正式加入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