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 福州報道)內地首條時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鐵——福州至廈門至漳州高鐵(簡稱「福廈高鐵」)今開通運營,福州至廈門最快55分可達,兩地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國鐵集團相關人士介紹,這是繼京張高鐵、京雄城際後中國建成投用的又一智能高鐵,標誌着中國高鐵在智能化領域的探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為智慧型交通建設注入新的動力,中國高鐵技術繼續領跑世界。

福廈高鐵起自福州南站,經福建省莆田市、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接入漳州站。線路全長277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全線共設福州南、福清西、莆田、泉港、泉州東、泉州南、廈門北、漳州8座車站。途經湄洲灣跨海大橋、泉州灣跨海大橋和安海灣跨海大橋三座跨海大橋,沿途兼具山海美景。

福州至漳州89分可達
福廈高鐵最高時速按350公里運營,並安排「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列車上線開行。開通運營初期,國鐵集團每日開行動車組列車8對;四季度調圖後,每日開行動車組列車最高達62對。福州至廈門、漳州最快分別55分、89分可達。福廈高鐵二等座票價126元(人民幣,下同)起,一等座票價202元起。
破海風海水腐蝕等系列難題
福廈高鐵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依山向海,峰巒疊嶂、水網交錯。如何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中選出一條最合理的高鐵線路?據報道,中國鐵建鐵四院福廈高鐵BIM總設計師孫澤昌表示,智能選線技術在福廈高鐵設計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孫澤昌介紹,通過空天地一體化測繪技術,實現了三維智能選線,並構建了全線橋樑、路基、隧道、站場、接觸網與軌道、立交道路等20個專業工程BIM模型,為福廈高鐵建設選出一條綠色經濟的線路。
另外,福廈高鐵集結了多座世界級跨海橋樑,承載着眾多出行旅客「坐上高鐵去看海」的美好期盼。在這份期盼的背後,福廈高鐵建設者們堅持「一橋一策」,成功破解海風海水腐蝕、季節性颱風影響、高速鐵路橋樑變形等一系列難題。據鐵四院福廈高鐵橋樑設計負責人楊恒介紹,以泉州灣跨海大橋為例,泉州灣位於沿海高風速帶,全年6級及以上風力天數達到90天以上。通過大橋主樑採用流線箱形結構,並附加導流板、減震欄杆、拉索電渦流阻尼器等有效氣動措施,實現了福廈高鐵「跨海過橋不減速」。
不僅是線路建設,福廈高鐵沿線站房建設也是「智慧滿滿」。中鐵建設集團福廈高鐵廈門北站項目部副總工程師陸飛介紹,福廈高鐵廈門北站換乘中心屋面安裝的是智能光纖系統,可自動跟蹤採集陽光,為旅客創造明亮舒適換乘環境的同時,實現節能降耗,全年可節約用電約72萬千瓦時。
廈漳泉形成「半小時交通圈」
作為「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廈高鐵與規劃的寧波至溫州至福州高鐵、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漳州至汕頭高鐵、預計年內開通的汕頭至汕尾高鐵、9月26日開通的汕尾至廣州高鐵連通,將組成新的更高標準寧波至廣州高鐵通道。換言之,福廈高鐵的開通運營,進一步縮短長三角與大灣區的行程,同時,東南沿海城市群串聯起一條「黃金旅遊帶」,廈門、漳州、泉州等地形成「半小時交通圈」,進一步便利香港等大灣區以及沿線民眾往來,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