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途經深圳地鐵光明站,很多人會被一艘形似「太空飛船」的建築所吸引,這艘駛向未來的「科技之舟」,正是在建的深圳科技館(新館),更是光明區城市建設極具未來感、富含「科學味」的生動體現。驅車行駛在光明區公常路,沿線拔地而起的新建築群鱗次櫛比,一路綿延。這裏是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域,布局建設有光明生命科學園、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衛光生命科學園、天安雲谷等一批科學含量超高的重大項目。

「科學重器」掩映山水間,城市地標刷新天際,展示出光明科學城,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的雄心。其中,光明生命科學園內,合成生物、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率先進駐;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也於6月全面建成。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領域,集中布局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重點發展「8+5」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肩負着打造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新力量的責任,其建設和發展已經起勢成勢。
光明區先行科研經濟的探索,正得到越來越多的助力。作為國內首部科學城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光明科學城發展促進條例》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深圳為推動光明科學城建設和發展、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而制定的專門條例,全方位考慮到了光明科學城建設發展所需破解的難題,為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截至目前,光明科學城已陸續出台智能傳感器、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超高清視頻顯示、合成生物和腦科學專項政策,從全產業鏈優質企業落戶、重大科技創新研發轉化、專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培育發展創新企業、營造科技產業生態環境等五大方面給予更大力度專項支持。
依託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光明區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該模式表面是科研人員與企業人員在同一棟大樓工作,實質是產研雙向融合,這一先行示範樣本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更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納入《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清單》,面向全國推廣。

科學與產業深度融合先行科研經濟
創新載體集中布局,創新要素加快集聚,最後要落地到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而光明科學城的鮮明特色是,將科學與產業融合、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放在突出位置。先行科研經濟,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色。
光明區正在全力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科研經濟先行地、創新人才集聚地,打造深圳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構建科研經濟引領型的現代產業體系,是光明區產業發展的主動選擇、特色之路。光明科學城還致力打造一批,面向產業需求的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激活產業發展活力,催生發展新動能。
在光明,還有科學家谷、科學公園、科學城體育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國際人才街區等一大批具有科學元素的設施工程正在規劃建設。科學元素、資源要素在光明集聚,科學基因、科學精神已悄悄融入這座城市的血液。
搶佔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制高點
在深圳市「醫療器械產業版圖」上,光明深根厚積,佔據了不可或缺的部分。2022年,光明區醫療器械產業總產值291.1億元(人民幣,下同),位列全市第一,同比增長24.2%,約佔全市比重30%。到2025年產值規模有望突破700億元,初步形成獨具核心競爭力的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經濟圈層。
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是光明區重點打造的產業集群。光明制定出台相關產業政策,全鏈條培育壯大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已集聚140多家醫療器械企業,匯集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1735人,形成勢頭強勁、生態完備的發展局面。
未來,光明區還將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為醫療行業的初創企業和創新項目提供更多的政策、資金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持。通過搭建更加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光明區將吸引更多創新人才和項目落地,推動醫療產業的持續發展和壯大。並持續以創新為驅動力,以科技為支撐,不斷提升醫療器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