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吳千、于海江)蛟龍號、奮鬥者號、悟空號……當無人機在夜空中閃耀出深海中的國之重器,海與天的完美交融詮釋了哈爾濱工程大學人的硬核浪漫。腳踏白山黑土,卻胸懷萬里海天的哈工程人,在遠離大海的地方,擔起民族大海的夢想。

9月1日,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建校70周年創新發展大會上,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高岩表示,哈爾濱工程大學將以育人育才、新海報國的優異成績,為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海洋強國建設和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校長姚鬱表示,「矢志一流的哈工程,把報國作為科技工作最高追求,切實發揮主力軍作用,瞄準船、海、核領域高端急需,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哈工程力量。」

做人做事做學問,為船為海為國防。「心裏要裝着祖國,要把自己的前途永遠和國家的需要、人類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學校的開學第一課上,年過九旬的中國水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哈爾濱工程大學楊士莪院士教導水聲工程專業的學子。楊士莪院士以 「國家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的初心,帶領水聲科學家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水平的研製工作,為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定位系統奠定堅實基礎。
「做科研就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決心和毅力。」哈爾濱工程大學楊德森院士歷經16年執着探索,從數學原理、信號處理和物理原理等方面成功實驗論證了矢量聲吶,將中國的水聲技術實現從標量到矢量的飛躍,為我國的萬里海疆打造精度更高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深耕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始終是哈工程的辦學傳統。近年來,哈工程研製的非能動安全殼熱量導出系統助力「華龍一號」達到國際最高安全標準、數值水池虛擬試驗系統實現我國船舶CFD軟件自主可控、水下定位系統保障「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精準定位……哈爾濱工程大學聚焦重大科技攻關數十項,重大科研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幾十年間,學校不斷面向國家發展需求開拓水動力學的科研方向,如今,跨介質流體動力學、冰區水動力學、氣泡動力學等一個個分支都成為了國家優勢學科方向,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據介紹,1953年,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院校(哈軍工)在共和國領袖和將帥們的關懷與期望中誕生。毛澤東主席為學院成立頒發訓詞,陳賡大將任首任院長兼政委。1970年,以海軍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幹部教師為基礎,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哈船院)在哈軍工原址組建,1994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哈工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