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張仲倩講解故宮絳雪軒門窗調查情況。 香港文匯報記者江鑫嫻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親身參與文物保護一線工作,加深了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使我對文物保護行業有了更立體的了解。」故宮博物院的香港實習生張仲倩21日參加在故宮舉行的「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2023」面對面活動時表示,她在部門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東西六宮外簷門窗專項調查與評估工作,以外簷門窗為切入點,對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有了進一步認識。她期待未來入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文物修復方向的博物館見習員,並帶着這份實習經驗投入到新工作中,繼續從事更多遺產保護相關工作。另有香港實習生表示,希望未來能將實習收穫運用到香港的文博產業中,為兩地文博交流作出一點貢獻。

據悉,「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2023」由故宮博物院、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澳門文化局、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共同主辦。該計劃始於2017年,此前舉辦的三屆活動中,累計接待126名粵港澳青年在故宮博物院進行實習交流。今年共有來自粵港澳三地的38位青年學子參與了本次實習計劃,其中包括香港學生16名、澳門學生16名、廣東省學生6名。實習時間從7月17日至8月25日,實習部門增至14個。故宮博物院將收集實習生在院內工作、生活的點滴感想及精彩留影,集結成冊,在結業禮時分發給每一位學生,作為留念。

◆澳生劉玳菱(右)與其指導老師鐵錚在「故宮文創香港空間」整理文創產品。 香港文匯報記者江鑫嫻 攝

開展專項調查 深入文保一線

剛從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畢業的張仲倩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她是在學校網站上了解到這個實習計劃的,隨後通過香港志願者協會網站提交報名,經過面試入選獲得了這次寶貴的實習機會。她的實習部門是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所有不可以移動文物,涉及宮殿建築,室外構築物以及各類景觀要素都是監測部的關注內容。

◆香港實習生張仲倩正在現場調查。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7月中旬以來,我在部門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東西六宮外簷門窗專項調查與評估工作,通過現場記錄東西六宮的門窗保存狀況,統計病害類型及其空間分布,並對東西六宮各宮外簷門窗保存現狀作了整體評估。」張仲倩表示,實習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實地考察,列表格記錄門窗樣式與病害,並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方式拍攝照片記錄門窗。第二部分則是內業梳理工作,梳理門窗位置,對每個門窗進行形制描述、病害描述及程度評價。

「現在我正在做絳雪軒的門窗調查。絳雪軒是御花園內最大的文創紀念品商店,亦是皇家宮苑中不可多得的藝術代表。往來遊客能夠近距離欣賞門窗與建築立面的精美雕飾,感受宮苑建築的藝術價值。」張仲倩說。

談及感受,張仲倩表示,到故宮實習機會難得,有收穫也有挑戰。「雖然大學學習建築文物保護專業,但在來故宮前對中國古代建築了解甚少,繁多複雜的建築術語是困住我的第一道難關。但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外簷門窗為切入點,令我對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有了進一步認識。通過研讀《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入門》等書籍,再與實物兩相對比,我便具象地理解了如隔扇、檻窗、支摘窗等裝修式樣,以及步步錦、雙交四碗菱花紋等欞心圖案術語。」

「通過實習,我對遺產保護理論在文物古蹟中實際運用有了更深入具體的理解。」張仲倩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她期待能入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文物修復方向的博物館見習員,未來能為遺產保護乃至文保行業盡綿薄之力。

◆張仲倩的工作筆記。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組織宣教活動 發掘背後故事

「這次到故宮博物院實習,參與組織線下公眾活動、撰寫公眾號等工作,不但實現了夢想,還給了我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讓我可以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以及一間博物館到底是如何運作的。」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黃君怡獲安排在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公眾教育組實習。「從太和殿建築規模的宏大,到後宮一扇扇窗欞的精巧,再到御花園地上一顆顆石子的排布,紫禁城或神秘、或有趣的故事就在一次次的活動中被發掘。」在她看來,宣教部的工作極具意義,是故宮和觀眾之間的橋樑,使觀眾更深入了解紫禁城,也使紫禁城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

◆港生黃君怡引導小觀眾參加活動。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黃君怡此前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擔任義工工作,所以來到故宮博物院實習倍感親切。「在故宮展覽室參觀時,我時常能看到一些曾借展香港故宮館的展品,覺得特別親切。這些展品雖然不會說話,卻使兩地在文化上產生了緊密的聯繫。」她說,希望以後能有機會投身香港的文博產業,為兩地文博交流作出一點貢獻。「我更會繼續努力地學習,希望日後能有機會進入香港故宮館工作,延續我的故宮故事。」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