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陳旻 蘇州報道)7月27日,2023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系列活動中的「尋味兩岸 最憶四季三餐」——文學創作沙龍在蘇州誠品書店舉行。台灣作家洪愛珠、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怡微、蘇州吳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倪浩文,與兩岸青年共同尋覓彼此最難忘的味蕾記憶。曾獲得台北文學獎首獎、林榮三文學獎的洪愛珠表示,她上一次來大陸是2006年去北京旅遊,時隔多年再到大陸,她最想去福建泉州,「因為有很多的台灣飲食是從福建傳入,比如蚵仔麵線,我就想看看它們原來的版本是怎麼樣?我要去追尋台灣飲食的源頭。」

作為平面設計師的洪愛珠跨界所著《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在台灣出版後獲得2021台灣文學金典獎,今年3月在大陸出版。洪愛珠說,這本書是一本「家庭吃飯史」,交織着三代台灣女性的個人飲食喜好、本土美食口袋清單、生活審美。現場有讀者表示,書中所寫回憶中的食物,實質是「用食物記憶留住我們所愛之人。」
洪愛珠說,「福建麵線糊在台灣這邊與蚵仔麵線很相似。」味道鮮美、清甜爽滑的福建麵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一帶,是福建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的一道風味小吃。據傳福建麵線糊入台最早可追溯至清代,由福建福州傳入台灣台北。
「福建的麵線糊與現在台灣的麵線很相似,但卻是不一樣的版本。我就想要去看一看源頭。」洪愛珠語氣溫婉執着。
在蘇州沙龍現場,洪愛珠還熱情地向大陸青年推薦台灣「滷肉飯」。

「因為台灣本土的滷肉飯是各種物產的精華。」洪愛珠具體介紹道,「台灣的米很好,台灣的醬油是用黑豆釀的,香味純正。再就是台灣的黑豬養得特別好。」「到台灣吃滷肉飯,小吃攤的那種滷肉飯滷肉切成細條狀。如果你去台中、彰化吃滷肉飯,滷肉是一塊豬皮連着不同部位的豬肉用牙籤串在一起鹵的。」洪愛珠笑着建議大家,「各種不同的版本都要體驗一下。」
責任編輯:
趙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