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最初接觸粵語、學習粵語的契機,正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各種影音作品。

馬克西姆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作為一個老北京人學習粵語,自己不少視頻是從一個外地人的獨特視角出發,這種好奇能發現不少「冷門」的知識點和有趣的表達方式。

他分析,由於保留了較完整的古漢語特點,以及受港澳英語音譯詞影響較大,粵語中有很多像「打邊爐」(吃火鍋)、「拍拖」(談戀愛)這樣的專用詞彙,也有像「給支筆我」(給我一支筆)、「佢生得高過我」(他長得比我高)這樣的語法,這都是讓很多外地人感到不解的地方。但他同樣覺得,這種粵式表達恰巧是粵語最迷人的地方,因為這些詞彙可以直接反映當地的文化特色。

「粵語裏不管哪個季節洗澡都說『沖涼』,但在北方,大部分都說『洗澡』,甚至是『洗個熱水澡』,後來我發現這跟城市氣溫相關,講粵語的地區四季炎熱,所以才要『沖涼』。還有一個詞叫『老竇』,來源於《三字經》——相傳竇燕山教子有方,所以在粵語中大家都會叫爸爸『老竇』。」 馬克西姆表示,粵語的很多表述都能體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非常有意思,發人深省。

他把這些知識點如數家珍地分享到自己的視頻裏,有人評論說:「沒想到粵語的傳承要由北京人來完成。」「老北京說起粵語來,那叫一個地道。」當然評論中最多的是向他請教如何學粵語,馬克西姆便會把自己總結出來的一些學習規律和經驗分享給他們。

「學好一門語言最重要的還是語境,如果身邊都是會說方言的朋友,就會不自覺地記住一些詞語或發音,配合語法學習就能將多種語言信手拈來。」馬克西姆認為,從學習語言中能很好地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甚至比去當地住一段時間或者旅遊了解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