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綜合台媒報道,近日台灣一冊中學生物課本將馬鈴薯稱呼為「土豆」,被台灣政客以「大陸用詞」拿出來說事,並稱需要糾正。此事發酵後,在網絡上引發討論。

這本引發爭論的生物課本題為「3-2生物的命名與分類」,將馬鈴薯稱之為「土豆」。出版公司表示,該課本包含了生活中使用的一些不同詞語,講的都是同一事物,例如:土豆,也可稱為 「落花生」「花生」「馬鈴薯」「洋芋」;青椒,也可稱為「燈籠椒」「柿子椒」「菜椒」「大椒」,讓學生了解學名對於溝通的重要性。
根據台灣媒體查詢島內教育部門重編辭典修訂本,土豆底下的解釋有3個,包括:1,豆科「落花生」「花生」的別名;2,茄科「馬鈴薯」「洋芋」的別名;3,豆科「葫蘆茶」的別名。
但是,僅僅就是「土豆」這樣的用詞,卻又讓綠營政客跳腳了。日前有「立委」質詢台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時指,有中學生物課本以「土豆」稱呼馬鈴薯,而土豆是「大陸用詞」,掀起輿論爭議。潘文忠隨即強調教育部門審定的教科書若出版「誤寫」將做修正。
此事在網絡上也引發討論。對此,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嘲諷,土豆、馬鈴薯的稱呼都是大陸發明,民進黨現在以土豆是「大陸用語」為由要禁止,實在搞笑,真正的「土豆」,就是那些知識低落、又土又逗民進黨政客。
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也表示,課文其實只是介紹各地稱呼方式不同,出版社並沒有錯。現在很多餐廳都有一道涼拌菜是醋溜土豆絲,所以讓學生知道同一名稱指涉不同事物,這本來就應該是素養教育的一環,素養教育的宗旨就是「知識要用在生活中」。
段心儀說,化解兩岸交流可能產生的誤解,是教育本來就該做的事。「兩岸雖是使用同樣語文,但有時同一字詞意義天差地別,像『窩心』台灣是指貼心,大陸是指讓人不舒服,容易讓人誤解!」為了減少敵意,反而應該適當讓台灣學童知道大陸用語。
她還表示,教育部門負責人的回答是很奇怪、很不得體的,這樣是不是回到曾經的「戒嚴時代」?當年確實動輒得咎,現在不該走回頭路。

「中廣」集團董事長趙少康18日在《少康戰情室》節目中指出,馬鈴薯在大陸也不全是叫土豆,在東北地區叫「土豆」、在華北地區叫「山藥蛋」、在西北地區叫「洋芋」、在江浙地區叫「番芋」,在廣東、香港則是稱「薯仔」。
台北市議員游淑慧也表示,第一次到湘菜館看到「醋溜土豆絲」,也驚訝以為是花生切絲,難道也要對這些湘菜館一一開罰嗎?她認為,語言是活動的,本就會有互相交流,覺得哪個用詞好玩、易懂,就會開始流行使用。
有台灣媒體發表評論指出,明明沒任何錯誤或必須要改正的植物語詞,硬生生的就在泛政治的指鹿為馬情況之下產生寒蟬效應,真是對號稱多元包容的台灣最大的諷刺。
台灣《聯合報》的文章說,沒想到島內執政黨官員,一牽涉到對岸的人情世故就抓狂,把芝麻蒜皮小事視為安全危機要查辦。自從兩岸通婚、通航、通商後,往來熱絡,語言文化自然像長着翅膀似的飛來飛去,讓彼此有互相欣賞與學習的機會,這不能說是「認知作戰」,畢竟多認識一種地方語言,就多一分理解與包容,不至困在小島上坐井觀天。
該文說,語言文字是人們溝通的載體,像風吹一樣自然,一旦流行起來,想擋也擋不住;只要不是傷風敗俗或不堪入目的言語字眼,又何必棄如敝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