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新建全自動化碼頭,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是中國首例由國產科技力量聯手打造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記者今天(29日)從廣州港集團獲悉,該碼頭項目集北斗導航、5G、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前沿技術於一體,從自動化設備硬件到信息化系統採用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技術路線,至今創造了91項專利;當中最大的突破是給自動化設備裝上了「灣區芯」。

南沙四期全自動化碼頭地處珠江口,位於聯結珠江水系內河網絡與深水海港的南沙港區,建有4個10萬噸級海輪泊位及配套集裝箱駁船泊位。其定位是集裝箱中轉港,設計年通過能力為490萬標箱,其中水轉水(海運轉駁船水運)的比例高達80%。結合珠江口通江達海的特點和優勢,南沙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採用全球首創「單小車自動化岸橋、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GV)、堆場水平布置側面裝卸、全國產信息系統、港區全自動化」的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技術路線。
擁有全球最智能的「灣區芯」全自動化碼頭
其中,該碼頭項目最大的突破是給自動化設備裝上了「灣區芯」。碼頭的「超級大腦」是全球首創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最智能的自動化碼頭信息系統——碼頭管理系統(CiTOS)、調度系統和設備控制系統(ECS),可為集裝箱裝卸、堆存、轉運、進出閘口等多種作業場景調度最優資源、規劃最優路徑。

跟傳統的岸橋司機一天24小時都要守在45米高的橋吊駕駛室作業不同,該碼頭岸橋司機只需坐在距離碼頭前沿幾百米遠的智能操控中心工作。岸橋司機在電腦屏幕前輕推搖桿,岸橋按照信息系統自動發布的指令精準地抓取船上的集裝箱,自動放置在IGV上,IGV通過智能算法,自動規劃路徑,將集裝箱運往目的位置,軌道吊自動對位,自動抓取集裝箱後放到目標位置,整個生產作業過程行雲流水,作業區內卻「空無一人」。
還值得關注的是,該碼頭堆場平行於海岸線布置,打破了海內外多泊位全自動化碼頭堆場垂直布局的模式,極大地降低建設、運營成本,提高碼頭整體裝卸效率。據悉,南沙四期碼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平布局全自動化碼頭,具備同時作業4艘大船和16艘駁船的能力,可適應多式聯運的作業模式,具備新技術大規模複製應用的實操性,對傳統集裝箱碼頭自動化升級改造以及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建設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據介紹,同等規模下,智能化改造後的碼頭,節省人力約70%,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1億多元人民幣,碼頭安全生產水平也將大幅提升。目前,廣州港將此模式複製應用在南沙港區三期集裝箱碼頭,正逐步推動傳統集裝箱碼頭向半自動化、全自動化的升級改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