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望賢 深圳報道)僑鄉古鎮赤坎,百年風雲變幻。熊育群長篇小說《金墟》18日在深圳中心書城首發。該小說從僑鄉赤坎的旅遊開發切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在一百多年、橫跨太平洋兩岸的宏大時空中,以司徒氏和關氏兩大家族代表人物為主角,在實與虛、現在與過去、海內與海外的二重奏中,展現全球視野下傳奇的人生與生活,書寫社會變遷與生命歷程,挖掘和表現民族性、人性之光和家國情懷。

據悉,《金墟》系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項目,入選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同時入選「2022年度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點項目」。此次首發式由深圳出版集團主辦,全國新書首發中心、深圳出版社承辦,特邀一級作家南翔與熊育群對談交流,圍繞熊育群長篇小說《金墟》創作背後的故事。
深圳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唐漢隆對該書給予極高評價。他認為,《金墟》是一部有筋骨、有溫度的作品,它映射出了中國人自主自強的獨立精神,兼容並包的博大精神,崇德尚禮的人文精神,靈魂深處的愛國精神,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矢志不渝的追夢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中國精神。
對談環節,南翔認為《金墟》是有難度的寫作,時間跨度一百年、空間從東方到西方、兩大家族牽涉的人物眾多、敘述線索的設置、虛構與非虛構的融合等,都是寫作需要解決的難題。
寫作中,他以奇數章寫現實,偶數章寫歷史,彼此象徵、印證、呼應與對話,引出了多重主題,在一種輪迴中表現人類的某些真相,傳承一種精神,特別是時間讓死亡呈現,命運也獲得到了清晰的肌理。《金墟》打開了一個國際化、全球化的視野,又將大灣區、華僑史、鄉村振興的主題融會其中,是一部具有創新性經典性的作品。
熊育群坦言,這是他人生中最難的一次寫作。「我也是有一點野心,希望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就像著名作家陳忠實說的,想寫一部墊枕頭的書。《金墟》的題材非常好,我好像抓到一個寶貝。」
熊育群從2019年9月就開始在江門體驗生活,一住就是近兩年。去赤坎古鎮採訪創作了長篇散文《雙族之城》後,有了創作長篇小說的想法。於是採訪赤坎古鎮項目的徵收者、被徵收對象、海外華僑,深入華僑家族與家庭走訪,在美國實地探訪天使島、伐木場、太平洋鐵路、漁民村等。為了寫好古鎮的建築,了解民間工匠的手藝,他在工地看工匠砌磚、拼圖、塑造灰雕等。與江門當地的村民同吃同住,深度參與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歷史與文化。採訪有40多萬字,收集資料千餘萬字。這些背後付出的巨大艱辛,是這部作品之所以大放華彩的基礎。
據介紹,熊育群為湖南嶽陽屈原管理區人,獲得過魯迅文學獎、百花文學獎等,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現任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副主任。出版有詩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長篇小說《連爾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長篇紀實作品《春天的十二條河流》《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遷徙》《西藏的感動》等20多部。作品被翻譯為20餘種語言出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