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團隊介紹最新研究成果。(香港文匯網記者方俊明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被稱為「綠色癌症」的炎症性腸病研究有新突破!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頂尖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該項目在全球首個驗證了「白細胞介素-6」反式信號通路抑製劑-Olamkicept可有效治療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運用中國自主知識產權開發的原研藥物,為「綠色癌症」的治療、控制探索出了一條中國方案。

「綠色癌症」在中國年輕人群發病率日益增加

據介紹,「炎症性腸病」導致患者反覆腹痛、腹瀉、便血、黏液樣便等,無法治癒且長此以往除了導致消瘦,還有極大的癌變風險,因此又被稱為「綠色癌症」。「這一疾病在我國的年輕人群中發病率日益增加。」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張盛洪表示,在10年前,中國就炎症性腸病開展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疾病的發病率為3.4/10萬,到了10年後,預估的數據已經達到5/10萬-10/10萬的水平,「我國已經成為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增速最快的國家」。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陳旻湖、主任醫師張盛洪、陳白莉團隊,聯合中國21家(含台灣地區2家)和1家韓國炎症性腸病中心,通過對入組的91名中重度患者開展多方面對照試驗。結果顯示,運用中國原研的白細胞介素-6(IL-6)反式信號通路抑製劑-Olamkicept(奧拉奇西普或TJ301)可有效治療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顯著提高「炎症性腸病」患者的臨床應答、臨床緩解和黏膜癒合等療效指標,且安全性良好。

陳旻湖表示,該團隊一直在探索全新的治療路線,以減輕病患痛苦。「該研究將為中國炎症性腸病患者帶來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案,全面提升這一重大慢病患者的長期生存質量,實現疾病治療的戰略前移,減輕疾病負擔」。據悉,該項目將盡快開展Ⅲ期臨床驗證,炎症性腸病尤其是中重度炎症性腸病這一「綠色癌症」的控制、診療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