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王尚勇 寧夏報道)1月20日,「寧夏岩畫特展」在寧夏博物館與廣大遊客見面,岩畫產生於文字未出現之前,是原始先民繪在或刻在山岩上的歷史圖卷,它以形象和符號記錄了人類早期的生存活動,是目前發現的人類記錄自身歷史的最初方式。寧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迄今發現了大量的岩畫遺存。它是研究史前人類史、文化史、風俗史、宗教史無可替代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北方岩畫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岩畫大觀園中極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景觀。

據寧夏博物館館長李進增說,「此次展覽是春節前夕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節前推出的稹館之寶岩畫展覽,共展出岩畫實物17件,岩畫拓片80幅,骨器石器21件。一件件刻畫生動的圖畫向我們講述着千里之外的塞北疆域的先古印記,展示了寧夏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地域風情。岩畫,是人類早期以圖像獲取和傳播信息的方式,也是最古老的藝術方式。在寧夏目前已發現5萬餘組岩畫,內容涉及動植物、牧獵生活、遷徙征戰、圖騰崇拜、文字符號等,國之瑰寶的千年岩畫是長城邊塞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此次展覽旨在讓廣大遊客對岩畫有個全新的認識。」

據了解,寧夏岩畫分布在寧夏賀蘭山東麓三市九縣(區),共27個地點。其中銀川市境內的賀蘭山東麓共有12個岩畫點,從北到南計有大西峰溝、小西峰溝、白虎溝、插旗口、賀蘭口、蘇峪口、回回溝、拜寺口、水吉口、滾鐘口、紅旗溝、柳渠口。賀蘭山的「岩畫」確切地說是岩刻。我國雲南、廣西也有不少岩畫,亦稱崖畫,是用顏料畫的,而且多用紅色顏料;而我國北方的「岩畫」多半是岩刻。賀蘭山的眾多「岩畫」,只有白芨溝的是用顏料作畫,其他的都屬於岩刻。

據悉,賀蘭山岩畫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在賀蘭山東麓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古代岩畫,它記錄了遠古人類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交媾等生活場景,以及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