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去年外貿規模首破40萬億元關口。圖為1月9日,一艘滿載出口商品車的滾裝船駛離山東煙台港。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2022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國家海關總署13日發布統計數據稱,2022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人民幣,比2021年增長7.7%,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海關總署表示,當前中國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為14.7%,連續14年居全球首位。2023年外貿發展面臨困難挑戰仍然較多,但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具有堅實支撐。

受全球經濟放緩及國內疫情的拖累,去年下半年以來出口持續下行,拖累全年外貿增速。具體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出口23.9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0.5%,低於2021年10.7個百分點;進口18.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4.3%,低於2021年17.2個百分點。不過去年全年實現貿易順差8,776億美元,連續第二年創新高。

2022年12月單月,出口同比下降0.5%,比11月回落1.4個百分點,為2020年4月以來首次轉負;進口同比增速轉正至2.2%,回升3.3個百分點。當月進出口實際表現好於預期。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呂大良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關口,在2021年高基數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分季度看,一、二季度進出口總值分別超過9萬億元和10萬億元,三季度進出口總值增長至11.3萬億元,是季度規模的新高點,四季度進出口總值繼續保持11萬億元的水平。

主要產品競爭優勢足

呂大良分析稱當前外貿保持增長主要有三個拉動因素。首先是「出口有市場,主要產品競爭優勢足」。呂大良引述數據表示,2022年中國對東盟、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都保持較快增長;新興市場加速開拓,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20%,拉動整體出口增長6.1個百分點,對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分別增長14.8%、14.1%。中國的工業製品出口在2022年增長9.9%,拉動整體出口增長9.4個百分點,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等綠色低碳產品出口增速均超過60%,出口新動能快速成長。

國內需求潛力大

拉動外貿增長的第二個因素則是「進口有支撐,國內需求潛力大」。呂大良說 ,2022年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為進口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去年中間產品進口增長7.5%,拉動整體進口增長5.9個百分點;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一定程度上也拉動進口值增長。

外貿發展內生動力強

與此同時,「政策有支持,外貿發展的內生動力強。」 呂大良指出,2022年國家出台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在外貿領域涉及保通保暢、加大財稅金融支持、鼓勵外貿新業態發展、支持外貿企業保訂單拓市場、提升貿易安全和便利化水平等。隨着政策措施效能持續釋放,外貿主體活力有效激發。2022年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比2021年增加5.6%,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三大類外貿主體發揮各自優勢,進出口運行表現穩健。

長期向好基本面不變

展望2023年外貿形勢,呂大良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外部環境動盪不安,世界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外貿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仍然較多。正視這些困難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經濟有望總體回升,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具有堅實支撐。

【專家解讀】擴內需對沖外需走弱 助力經濟穩定回升

2022年中國外貿進出口頂住多重超預期因素衝擊,進出口總值再創歷史新高,但在外需回落、國內疫情擾動等影響下,出口連續多月下行並出現負增長。專家預計,2023年外需走弱,出口回落壓力仍然較大,隨着擴大內需政策協同發力,有望一定程度對沖外需走弱對出口的衝擊,助力經濟穩定回升。

國家信息中心總經濟師祝寶良指出,由於俄烏衝突等原因,美國、歐洲加息的幅度非常大,世界經濟出現了滯脹局面。「從2022年10月開始,中國外貿出口已經出現負增長,2023年出口回落壓力還比較大。這可能是個中期問題,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

預計今年出口面臨更大挑戰

祝寶良預計,今年出口會下降,淨出口對經濟的貢獻降至零左右。出口下降對國內工業生產也會造成影響,可能會導致機電產品生產減慢,製造業企業的投資積極性很可能下降。

與2021年全球經濟處於同步復甦過程中不同,中國經濟在2023年面臨的外部環境明顯改變。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近日表示,2023年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經濟體面臨衰退風險;大宗商品價格分化回調,全球通脹依然高位運行;美聯儲快節奏、大幅度加息,外溢效應明顯;一些國家主要是歐洲一些國家,貨幣政策在「防風險」與「抑通脹」之間艱難平衡,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此前兩年多來支撐中國經濟復甦的出口面臨更大挑戰。

對東盟進出口有望繼續增長

從整體經濟看,李雪松預計,內地防疫政策優化後各地陸續度過疫情高峰,將逐步推動經濟徹底走出疫情陰霾,帶來總需求改善與生產能力修復。擴大內需政策協同發力,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今年外需走弱對出口的衝擊,助力2023年經濟運行實現總體回升。

在全球經濟衰退、能源危機、局部衝突等背景下,專家認為,2023年有一些行業領域可能成為結構性的出口亮點,有助於穩定外貿基本盤。一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區域貿易紅利繼續釋放,隨着RCEP協議推進,更多產品實施零關稅,中國對東盟的進出口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二是新能源產品包括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等,以及鋼鐵等高耗能產品,有望搶佔更多歐洲市場。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