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帶着孩子參觀藝術交流展。(記者于珈琳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由千餘位少年兒童創作的形態與畫風各異、寓意海峽兩岸「和平」與「連接」的1917幅「荷花圖」日前在第四屆瀋陽·新竹雙城兒童藝術交流展上展出。以「童向未來、藝脈相承」為主題,本次活動將此間青少年暑期藝術實踐活動與台灣少年兒童通過書法、繪畫、攝影展覽的藝術形式開展交流,一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用少年兒童的視角和畫筆展現對祖國和平統一、開創美好未來的願望和期待。同時,以祈願祖國和平統一為主題的活動主題曲《同一片天空》首次對外發布,歌曲以兩岸兒童「隔空」合唱的形式,表達青少年對兩岸同根同源的樸素情感。

2400幅兒童書畫展兩岸中華文化傳承

「相思樹」、「荷花柱」、「漢字牆」三種載體裝置及兩個獨立展室,將本次活動的共計2400幅兩岸少年兒童的書畫、攝影等作品用不同主題完整呈現。展覽共分為「暢想未來」、「根脈相連」、「用心傳承」、「映像童年」和「未來描繪」五個單元。在「暢想未來」單元,寓意思念的「相思樹」上懸掛了120幅兩岸少年兒童的自畫像,記載着生命成長的印跡,也寄託了少年兒童暢想美好未來的情感。

「相思樹」、「荷花柱」兩種載體裝置展出了兩岸少年兒童的千餘幅書畫作品。(記者于珈琳 攝)

在「根脈相連」單元,8米高的「荷花柱」上布滿1917幅瀋陽小朋友的荷花畫作,寓意瀋陽、新竹雖相距1917公里,但兩地少年兒童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特別是畫作中的荷花和蓮葉,傳達了兩岸和平與連接的美好寓意。創作者之一、瀋陽白塔小學五年級學生徐靖涵告訴記者,「荷花寓意真善美,我畫的這幅作品就是希望台灣的小朋友可以和我們心連心,也期盼他們有機會來瀋陽好好玩一玩。」

展覽中一面由300幅沈台兩地少年兒童書寫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單字書法作品組成的「漢字牆」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此外,還有240幅兩岸少年兒童的繪畫作平通過以瀋陽和台灣地標為原型,展現兩岸未來城市新景象,通過未來元素表達孩子們對瀋陽、台灣未來的美好暢想。

瀋陽市民參觀藝術交流展。(記者于珈琳 攝)

兩岸少年「隔空」唱響《同一片天空》

本次活動上,還首發了由兩岸少年兒童「隔空」唱響的主題曲《同一片天空》。「小小的願望,想您撫摸我的臉頰,手兒你緊緊拉,拉着我一起回家……」歌曲的詞曲原創者、唱作人宋祺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歌曲的歌詞中,我希望用簡單、直白的兒童話語表現出一個孩子渴望母親愛護、保護的真摯情感。」他期待,兩岸少年在傳唱這首歌時,能夠在腦海中浮現母親與孩子間的親情畫面,「用質樸、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詞,表達出那種期盼已久的心情。」

歷經4個多月創作、十餘次整體易稿,宋祺希望歌曲也能訴說故事。「在創作中,我接觸到了不少台屬和他們的家庭,更觸動我想起已經去世的姥爺和他的台灣朋友們遠隔海峽彼此懷念的故事。」宋祺的姥爺曾是一名國民黨老兵,「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姥爺在台灣朋友的幾經輾轉找到了我姥爺,他們通過電報和信件互相問候。」宋祺感嘆,而姥爺與更多的朋友則是在當年分別後就生死未卜,「姥爺在2010年去世了,我希望用我的專長,為先輩的願望作出一份小小的貢獻。」宋祺自十多歲時便聽過姥爺的故事,先輩流露出的期盼祖國統一的家國之情令他不能忘懷。

「在創作中,我的腦海中還不斷浮現出相熟的台屬家庭,感到一種強烈的願望。」宋祺介紹,「在瀋陽唱響這首歌的小朋友,就是一位台屬家庭的孩子。她的阿公阿嬤都在台灣,當她唱起這首歌,我們感受到的就是孩子對長輩們的想念,很感人。」

據悉,本次藝術交流展由瀋陽市台辦、瀋陽市教育局指導,瀋陽市台屬聯誼會主辦,此前已連續舉辦3屆。瀋陽市台辦主任左志清表示,交流展以藝術作品增進兩岸少年兒童對彼此的了解,隔空交流、心靈融合,能夠感受到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從來都是一家人。此次交流活動藝術總監、瀋陽市台屬聯誼會副會長張賢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本屆交流展共徵集到的3000多幅作品,是上一屆展覽的10倍,「作品數量多、完成質量好,能感受到兩岸少年兒童參與活動的高漲熱情以及他們增進彼此交流的渴望。」

此次交流活動藝術總監、瀋陽市台屬聯誼會副會長張賢寧介紹繪畫作品。(記者于珈琳 攝)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