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田區青少年書畫院鵬灣分院的師生正在為海漂木做成的柵欄塗色。 受訪者供圖
◆ 深圳各區共建花園達240個。圖為龍華區魚樂花園。受訪者供圖
◆ 廢棄輪胎改建成創意盆景。 受訪者供圖

多措美化綠化公共空間 開創城市環境治理新模式

香港「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正如火如荼進行中,計劃的第二階段將重點美化公共空間、改善街道設施並優化園林建築。一河之隔的深圳,近年來在加強環境衞生、園林綠化、市容管理等工作方面,全力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智能化,探索出了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徑。連日來,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多個社區共建花園、垃圾轉運站、大沙河綠道、高科技公廁等地,探尋環境治理的先進做法,盼為香港提供可借鑒的成功經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

廢舊輪胎的盆景,海漂木的柵欄……走進深圳鹽田區「鵬灣社區藝術花園」,一扇用海漂木建成的小門映入眼簾,門頂處是色彩繽紛的鳥屋,園內各種植被錯落有致。綠叢中,「共同小花園,大家來建造」標語格外顯眼,花園一隅擺放着許多五顏六色的輪胎,輪胎裏種植着各種盆栽,綠意盎然。

鵬灣藝術花園:舊物改造盆栽

「原來這是一塊髒亂的荒蕪空地,天氣一熱成了蚊蟲聚集地,一度困擾了附近居民。」園長裴亦南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去年,鹽田區城管局與萬科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了共建花園項目,給了這塊空地以華麗變身的機會。經過參與式設計工作坊、徵集花園名、睦鄰窗內容共創等一系列準備後,項目號召居民一起啟動了舊物改造、花園共建工作坊等活動。

據社區志願者徐賢介紹,花園的主要建築材料是從附近洗車維修店運回的舊輪胎,廢舊的展示架、海漂木,全部交由鹽田區青少年書畫院鵬灣分院的師生進行改造。「改建的過程中,還有不少社區居民參與進來,大家積極認養植物,帶着孩子一同體驗種植。」經過「翻新」後,荒蕪綠地變身「創意花園」,成為居民家門口的綠色休閒場所。「把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大家一起動手變廢為寶,很有意義。」居民陳女士說。

筍崗火車花園:突出文化特徵

位於羅湖區筍崗片區的筍崗火車花園,與廣深鐵路筍崗站僅一牆之隔。這裏原本是一個垃圾堆疊、髒亂臭的消極邊角地,周邊居民避之不及,經常投訴不斷。火車站早年承擔對香港的全部鐵路貨運業務,2010年停用後,附近開始逐漸荒廢,有居民還曾違規在此開墾種菜,髒亂現象一直未能根治。

依託共建花園建設項目,社區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利用場地的文化特徵,共同設計和謀劃了以「火車花園」為主題的方案。鐵軌般的園路系統串聯火車廊架、火車頭打卡牆、車窗驛站,成為筍崗火車文化記憶傳承的博物館。「不少人還專程來這裏打卡拍照。環境好了,我們周末也會經常來散步。」市民胡小姐說。

文錦渡容融樂園:跨境家庭參與

在文錦渡口岸附近的容融樂園,是深圳首個深港跨境學童社區共建花園。疫情以來,為解決跨境學童出現的焦慮、抑鬱、朋輩關係缺失等問題,羅湖區婦聯聯合區城管局、黃貝街道辦在羅湖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大樓的屋頂平台上,創建了容融樂園,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溝通交流的樂園。

最初,容融樂園由15個跨境學童家庭共同調研、設計草圖、共同建造,跨境學童們為花園取名「容融」,寓意包容融合,快樂成長。花園內有深港交融主題景觀,還有雨水花園、芳草園、芳香園、微植物景觀等。

「在容融樂園,我了解了很多自然知識和植物知識。」來自香港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三年級的跨境學童王同學,在這裏交到了不少新朋友,他還認領了幾株桑椹樹,有空就會來澆水照料,還會給魚塘裏的魚餵食。

「公園裏的深圳」:城市新形態

近年來,為提升城市整體生態環境,深圳精心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品牌,全市公園已達1,238個,「公園裏的深圳」成為當下城市的新形態。共建花園則選址街道邊角或小區閒置場地,以社區公共綠色空間為載體,由社區居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不但改善了城市小微綠地景觀品質,而且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樣性。為市民提供了「可參與」和「親自然」的城市健康生活,逐漸成為深圳社區環境治理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各區共建花園240個,到今年底,將新建共建花園1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