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駿為患者把脈。香港文匯報記者張仕珍 攝

基層行醫的許文駿,見慣了患者的疾苦,也看到了許多貧困患者的苦楚。多年前,一個化膿性扁桃體炎的患者來到許文駿的衞生服務站求醫,當時的他已經高燒40度。診斷之後,許文駿說:「你這個比較嚴重,需要打針治療。」患者猶豫了一下,站起來說:「那我回去拿錢。」然而,一直到晚上11點,那個患者始終也沒有回來治療。

「那是一個修車工,我想他肯定是因為錢的問題沒來治療。」那天夜晚,許文駿回到家後一直唸叨,「我應該先給他吃個退燒藥的。不退燒怎麼辦?燒出問題怎麼辦?」從那以後,許文駿定下一條規矩:先看病,後收費。

為貧困病患減免醫藥費

從醫時間長了,類似的問題越來越多,許文駿開始思考如何減輕這些困難群體的醫療負擔。「原本我們準備設立一個基金來幫助這些困難的人,但後來想想,放什麼基金,直接不收錢就行了。」許文駿的妻子蒲林麗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經常有人問他們每年捐助別人多少錢,「說真的,我們不是為了業績才去做好事,所以從來不記賬。到底捐了多少錢,我們也沒算過。」

多年來,許文駿總是不遺餘力推廣中醫文化,給患者耐心講解病理,推薦患者採取中醫療法、吃中藥。「雖然以前也常有病人選擇西醫,但漸漸地,也有越來越多患者聽取了我的建議,有人還專門叮囑我開中成藥。」許文駿說,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有幸在大陸學習多年,自己亦希望為中醫的發揚光大貢獻一分力量。

「扎針不留針」手法效果好

在秦都區文林社區衞生服務站,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前來理療按摩的患者絡繹不絕。許文駿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如今中醫傳統的針灸、推拿、拔罐等治療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一位患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自己前段時間肩膀不太舒服,請許文駿扎了幾針後,就逐漸好轉了。

雖然是全科醫生,但許文駿在社區百姓心裏,又以兒科最為擅長。面對感冒咳嗽的小朋友,他採取「扎針不留針」的手法,受到家長們的廣泛認可。「大人針灸,我把針扎下去會停留一會兒;但小孩比較好動,所以我扎下去後就會拔起來,從頭到尾只用一根針。扎針不留針,這就減輕了小孩子的恐懼心理,效果也很好。」

閒暇時間,許文駿亦經常跟自己在大陸從醫的同學們交流,了解中醫在各地的發展情況。他表示,咸陽作為歷史文化古都,相信中醫這樣的傳統文化瑰寶亦一定會在這裏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