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馬浩亮
艦載機是航母的核心戰鬥力。在首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前夕,以FC-31「鶻鷹」為原型的殲-35隱身艦載戰機5月下旬再度亮相。與去年10月首次試飛時的黃綠塗裝相比,殲-35已進行「海軍灰」換裝,距離交付又邁進一大步。未來,福建艦搭載殲-35,將是中國航母戰鬥群的新「頂配」。殲-35與經過改裝的彈射版殲-15「飛鯊」雙「殲」合璧,亮劍海天。
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平台,其戰鬥力主要通過艦載機實現。換言之,艦載機是航母最重要的武器系統。在福建艦下水的同時,適配研發的殲-35隱身艦載戰機,再度受到關注。
5月下旬,灰色塗裝的殲-35首次亮相。全身已經覆蓋「海軍灰」塗裝,機頭雷達罩則為有差異的淺灰色。通常而言,戰機在通過了前期關鍵性能測試,達到相關技術指標之後,才會塗裝「海軍灰」,並進入下一階段測試。殲-35機頭位置仍留有長長的空速管,表明仍在繼續進行測試與調校。不過,如今低可視度的實戰型塗裝,相比去年首飛時的黃綠塗裝,意味着殲-35距離定型交付更近了一步。

加油口降低 便利甲板作業
新亮相的殲-35發動機尾噴口帶有明顯的鋸齒,可更好地散射雷達波,提高隱身性能。機身右側的加油口高度降低,這更便於在航母甲板上實施加油,提高甲板作業效率。
殲-35是繼殲-20「威龍」之後中國第二型隱身戰機,也是繼殲-15「飛鯊」之後第二型艦載戰機。殲-35是在FC-31「鶻鷹」雙發戰機基礎上升級改進而成,採取可摺翼設計,翼展增大,座艙罩縮短。以FC-31相關參數推測,殲-35最大飛行速度約1.8馬赫,最大作戰半徑1250公里。
當然,殲-35並非福建艦的唯一選項。為電磁彈射航母預作準備,彈射型的殲-15T艦載機早已列裝。與基礎版殲-15相比,殲-15T加裝了可連接到彈射器的牽引桿,以及更長更粗的減震油壓支撐桿。同時,殲-15T飛機的主起落架也得到了加強,以應對彈射器起飛和在平直通長甲板上降落時的衝力。
相比最大起飛重量32.5噸的殲-15,28噸的殲-35體形小了一圈。這在提高機動靈活性、增加航母載機數量的同時,對殲-35的武器掛載能力也構成一定影響。但殲-35的優勢在於利用隱身性能快速突防,奪取制空權;或率領掛載能力強大的攻擊-11艦載無人機,進行強火力打擊;或與殲-15分工協作,實施對空、對海攻擊。
新艦載機可部署遼寧艦山東艦
美國的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機、法國的陣風M艦載戰機,除了能夠彈射起飛之外,也能夠滑躍起飛。殲-35掌握這兩種方式應非難事。因此,除了在福建艦服役,也可以在遼寧艦、山東艦的滑躍甲板上起飛,更便於作戰協同,也利於這兩艘航母的艦載機進行更新換代,提高海上空戰能力。
目前,福建艦、殲-35以及空警-600艦載固定翼預警機,都在測試過程當中。按照進度,未來服役的時間節點將較為接近,搭配形成戰鬥力。殲-35作為未來中國海軍航母編隊新的核心作戰打擊力量,與空警-600、殲-15、殲-15D、攻擊-11、直-20等,共同打造新的配套作戰體系。
鶻鷹蛻變
以FC-31「鶻鷹」為原型的殲-35原型機去年末亮相,與前者相比,除加入了摺疊機翼、彈射牽引結構外,機身厚度亦見增加、座艙蓋改為前開,為機身騰出更多載油空間。此外,機首下方亦裝設與殲-20相類的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具較強對海對地觀測能力。
滑躍試驗
在央視4月份播出的一段海軍航空大學訓練基地片段中,四架採不同塗裝的疑似FC-31或殲-35,半掩半現地出現在四架殲-15左方,與近鏡頭處的模擬滑躍甲板同框曝光,顯示殲-35除了彈射起飛外,或可採滑躍起飛,將來能部署到遼寧艦及山東艦上。
海軍塗裝
在最新披露的畫面中,殲-35已從綠色的抗腐蝕塗裝換成銀灰色的低可視度海軍塗裝;座艙背與機首下方分別添置了白色疑似刀狀天線,應係傳輸飛行數據之用;加上機鼻空速管未取消,顯示目前仍有較多飛行數據有待採集分析,雷達測試尚未開展。

(來源: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