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綜合報道)為了擺脫國家形象與火雞的聯繫,土耳其正式致函聯合國,將土耳其名稱從Turkey 改為Türkiye。
聯合國已正式批准。土耳其認為,改名更能夠體現土耳其民族的文化、文明和價值觀,提升土耳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威望。
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6月1日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關於更改國名的信函,要求在國際場合使用Türkiye,以代替Turkey。恰武什奧盧稱,決定更改國名是土耳其為「提升本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威望」而採取的措施之一。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在總統埃爾多安的領導下,土耳其為提高本國品牌價值而發起的進程已經有了結果。」
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杜加里克2日表示,聯合國已經收到土方來函,改名正式開始生效。日後官方文件將以「Türkiye」取代「Turkey」、Google地圖、Apple地圖和其他各式平台的名稱,料將在陸續數周進行修改。
早在去年12月4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就簽署了一道關於更改國名拼寫的命令,表示新國名「更能夠體現土耳其民族的文化、文明和價值觀」。土耳其政府也要求在各種活動和通信中,包括在與其他國家、國際機構和組織的正式通訊中,使用Türkiye。
為推行改名,土耳其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在今年年初便發布了一段宣傳視頻,視頻顯示世界各地的遊客在土耳其各個著名景點說「Hello Türkiye」。而在今年2月,土耳其外交部和旅遊局等官方機構已經將其官方網站和文件上的國名統一改為「Türkiye」。
與「火雞」同名成土耳其之痛
國名與英文「火雞」同名,是許多土耳其人數十年來的痛。在劍橋詞典中,turkey在俚語中有「嚴重失敗的東西」或「愚蠢的人」的意思。自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來,社會各界一直有聲音要求更換國名的英文。
支持改名人士認為,使用Türkiye有助體現國家主權,重塑國家品牌。記者出身的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TRT)董事會成員阿特拉斯(Meryem Ilayda Atlas)說:「擺脫英語的局限表述自己,已成為全球趨勢。Türkiye是一個非常老但是對我們有意義的名稱。」她強調:「仇外、伊斯蘭恐懼症有關的攻擊經常把土耳其比作火雞。維護國家聲譽也非常重要。」
有匿名土耳其歷史學家表示,過去不曾有人試圖幫土耳其「正名」。這名歷史學家說:「從媒體報道的批評中不難得知,1930年代西方人把土耳其比成火雞到什麼程度,但是不曾有正式行動更改。因為歐洲使用這名稱長達數個世紀,遠遠早於奧斯曼帝國滅亡之前。」
多國改名擺脫殖民歷史
更改國名,土耳其並不是孤例。此前,已有國家因種種原因改過國名。有些國家更名,是為了消除舊國名的殖民色彩或告別歷史,如斯里蘭卡(Sri Lanka)捨棄英國殖民時期舊稱錫蘭(Ceylon),如津巴布韋(Zimbabwe)更改了舊稱「羅得西亞」(Rhodesia)等。有些國家改名是因為政治原因,如緬甸的英文名從Burma改成Myanmar。以馬其頓為例,在與希臘長期爭執之後,馬其頓在2019年改名為北馬其頓。
不過,也有評論指出,土耳其新名稱中Türkiye的ü,但拉丁字母裏沒有這個字母,未來在改名過程中是否會遇上困難,暫時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