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香山迎來建縣870周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丘樹宏提出,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今天,在建設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作為珠江西岸的香山地區,一定會傳承香山精神,一定會弘揚香山文化,必將會綻放出更加艷麗的鮮花,散發出更加馥郁的芳香,創造出更新、更大的奇跡。以下為全文:

文/丘樹宏

香山是一個多義詞。據《佛教文化便覽》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地附近有山名香山,其後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佛教傳入中國後,「香山」之名也傳到我國,多將建有佛教寺廟的高山稱為「香山」,比如北京的香山。

本文所說的香山,則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嶺南的香山縣。遠古時候,香山是一個海島。據《香山縣誌》記載,唐至德二年(757年),香山島屬東莞縣地;東莞縣在香山島上設置文順鄉,為地方行政單位。在鄉的駐地濠潭(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置香山鎮,為戍邊軍事單位,鎮將品級與縣令相等。至北宋,整個文順鄉改為地方行政單位之香山鎮。其時文順鄉、香山鎮的境域,也就是今中山市的石岐、沙溪、大涌、南區、五桂山、三鄉、神灣、張家邊、南朗、翠亨、珠海市的山場村、珠海前山、唐家灣、下柵一帶地方。

為什麼叫香山?有幾個說法。一是說這個地方有一個珠江西岸最高的山峰叫五桂山,山上百花盛開,花香百裏;二是五桂山的沉香極具盛名;三是唐代貞觀年間,五桂山有一個著名的古香林寺。多數人傾向於沉香說。香港的名字、珠海香洲的名字,據說都與香山的沉香有關。古代香山的沉香叫莞香,因為那時候香山島一帶還屬於東莞縣。近幾年來,盛世興沉香,中山人這才覺醒過來,經本人倡議,並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給香山沉香正名為「香山香」,成為了香山地區共同的區域品牌。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九月丙午日,也就是公元1152年10月14日,從東莞縣分出來成立了香山縣,當時的地域包括了今天的珠海、中山和澳門地區及廣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區。香山縣成立之後,香山文化(或稱香山人文,下同)開始逐步形成。香山文化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子文化,在本質上集中體現了嶺南文化、珠江文化中廣府文化的主要特徵,是中華文化及其嶺南文化、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相互碰撞、不斷融合的產物。

香山縣自古人才輩出,其中的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就是香山人(今中山市翠亨村)。2007年,本人首倡「孫中山文化」概念,2008年成為中山市命題。在中山市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孫中山文化」2011年寫入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省級命題;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中明確指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孫中山文化正式上升為國家命題。以孫中山文化為核心標誌的香山文化,成為了中國近代文化的搖籃,她搖出了偉大的人物孫中山,搖出了一個以孫中山、鄭觀應、容閎、蘇兆徵、楊殷、楊匏安、林偉民等為代表的偉大的隊伍,搖出了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鄭觀應的商戰思想、容閎的留學主張等為代表的偉大思想,對中國的近代史進程發生了重要的啟蒙和推動作用。近代以降,從政治、經濟、教育、音樂、漫畫、電影、攝影、體育、軍事等等方面,香山都出現了一系列堪稱全國第一的開創性人物,可謂繁星滿天、光彩熠熠,照亮了香山、嶺南以至中國的天空,為國家、民族以至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香山,確實是中國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一座高山。

形象地講,香山文化就是「鹹淡水文化」,鹹水是南海海水,淡水是珠江水。珠江有八大出海口,其中有五個是在香山地區。淡水珠江水,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鹹水南海水代表海洋文化。兩種文化在香山地區交融、碰撞,於是形成了一種中西結合的新文化。在紀念孔子誕辰的講話中,毛澤東主席、習近平主席都說過一句話「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按照我的理解,這是在說,孔子和孫中山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兩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代表的是最傳統的中華文化,孫中山代表的是新型的中華文化,她既有傳統的中華文化,又吸收了西方的先進文明,是兩者融會貫通的新文化。而改革開放後的嶺南文化,或者說是珠江文化,是對孫中山文化、鹹淡水文化的延續、傳承、弘揚和提升,這種文化,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創造了現代中國的奇跡。

本人先後在珠海和中山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視香山這方水土為第二故鄉,是自己的緣分和福地。「愛屋及烏」,喜歡她、敬畏她,也就常常琢磨她、研究她,因此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說法。1999年在珠海市香洲區任職的時候,曾經在自己的名片後面印上了這樣兩句話:香洲:一百多年前是中國從大陸經濟大陸文化走向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的縮影,改革開放後是中國從封閉經濟封閉文化走向開放經濟開放文化的窗口。後來隨着崗位的變換,這個「香洲」換成了「珠海」、「香山」。2004年我到中山工作後,對中山人有了「三個不」說法:「務實而不保守,開放而不張揚,創新而不浮躁」,後面還加一句:「子系中山『郎』,得志不猖狂」;再後來,又有了五句話的說法,」香山:偉人孫中山的家鄉、鹹淡水文化的中心、中國近代史的搖籃、民營經濟的典範、正宗新粵菜的鼻祖」。當然,這些主要是在說中山,如果加上澳門和珠海,則需要加進「世界文化遺產、新興經濟特區」這兩句話。近年,有人問我:為什麼香港人那麼喜歡珠三角的城市,特別喜歡香山地區、尤其是喜歡中山?能否用幾句話概括一下?我思考了三個月,後來想出了「三味」中山(香山):最有人情味的中山、最有煙火味的中山、最有文化味的中山,為此還寫了一篇近三千字的文章《「三味」中山》予以詮釋,社會反響蠻好的。

以上對香山的說法,由於十分的精簡,自然可能會欠準確和全面,但核心意思應該還是很到位的,更因為有一些幽默感,有比較濃郁的人文味道,所以給外人介紹的時候,還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人們對香山的認識一下子就印象比較深刻了。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隨着時空的變遷,香山地區的澳門,成為了共和國今天的特別行政區,漂泊了幾百年的蓮花,終於回歸母親的懷抱,還被列入了聯合國文化遺產,如今正與廣東共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珠海,也成為了聞名遐邇的經濟特區,本人將她美譽為「海的珍珠,珍珠的海」。1925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香山改名為中山縣,現如今的中山市已經是名聞世界的僑鄉,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國首批文明城市。一百多年前,作為珠江西岸的香山,最早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中國近代史和近代文化創造了奇跡;一百多年後,珠江東岸的深圳則為當代中國譜寫了春天的故事,創造了「中國夢」的典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今天,在建設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作為珠江西岸的香山地區,一定會傳承香山精神,一定會弘揚香山文化,必將會綻放出更加艷麗的鮮花,散發出更加馥郁的芳香,創造出更新、更大的奇跡。

基於香山厚重而重要的人文歷史及其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對香山建縣870周年的紀念,就顯得特別的有意義。當然,我們決不是就紀念而紀念,而是通過回望,發掘香山人文精神的內核,予以繼承和弘揚,目的是促進今天的發展。因此,紀念既具有歷史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還有未來意義。

血濃於水,親情永恆。行政的分割,從來不會分割香山地區的鹹淡水水土,從來不會分離澳門、珠海和中山的鹹淡水文化。香山香,嶺南第一香!今天,在香山建縣870周年的日子裏,讓我們一起回眸昨天的香山,讓我們一起分享今天的香山,讓我們一起展望未來的香山。

有《香山》詩曰:

你是我心中的花/是五桂山鮮艷開滿坡/億萬年的滄海桑田/依/收穫着天地碩果/美麗長成一方水土/芳香飄成一個傳說。

你是我心中的香/是白木香風雨唱成歌/一次次的坎坷苦難/依然孕育着精華婆娑/薪火點燃靈魂絕唱/青煙走進生命江河。

你是我心中的光/是貞觀年點燃的香火/一年年的陽光雨露/依然縈繞着日月蹉跎/晨鐘敲醒岐江炊煙/暮鼓敲響南海漁歌。

香山,香山/千年萬年風雨陽光走過/香山,香山/千秋萬代歲月天地人和。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山市政協原主席。)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