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3月31日正式揭曉,西安江村大墓入選。據悉,江村大墓位於西安市東郊白鹿原上,東距漢竇皇后陵800米。自2006年以來,在幾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最終證實該墓為漢文帝霸陵,一舉揭開了誤傳近千年的歷史真相,解決了西漢十一帝陵的名位問題。

幾代考古人努力糾正千年誤傳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銅印。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西漢第三代皇帝、「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劉恆,以其「忠厚仁孝、躬修節儉、輕徭薄賦、去苛政、廢酷刑」的個人修為和治國理念,被後世尊為千古明君。但由於他的霸陵因「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而沒有封土,其地望雖在西安白鹿原,但具體位置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模糊。元代以來,人們以白鹿原東側的鳳凰嘴為霸陵,立碑祭祀。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刑徒俑。受訪者供圖

2006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江村大墓區域進行了多次調查、勘探和試掘,發現江村大墓的形製為「亞」字形,地面無封土,墓室邊長73米,四周環繞115座外藏坑,外圍以「石圍界」和門闕形成陵園。期間,考古工作者採用多種技術多次對「鳳凰嘴」進行了全面細緻的探測,證實此處僅有8通明、清時期的石碑,未發現任何陵墓類遺存。

2017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又對江村大墓外藏坑、陶窯遺址、陪葬墓等進行了發掘。出土着衣陶俑、陶器、鐵器、銅器、漆木器(包括木車馬)遺迹,以及 「器府」「中司空印」等明器銅印。同時在江村大墓西南約4公里的慄家村發掘了4座「甲」字形陪葬墓,出土樂舞俑、陶編鐘、編磬、玉衣片、帶有「襄城家」銘文的銅鋗等珍貴文物。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着衣陶俑。受訪者供圖

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並結合出土文物,漢文帝霸陵的名位及陵區的範圍布局逐漸清晰。考古工作者最終否定了「鳳凰嘴」為漢文帝霸陵的傳統認識,確定了漢文帝霸陵的準確位置,解決了西漢十一帝陵的名位問題。包括霸陵在內的西漢帝陵規模、形制、布局及內涵的基本掌握,為西漢帝陵制度形成、發展、演變的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考古資料,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解決了西漢十一帝陵名位問題

駐場專家現場指導江村大墓發掘。受訪者供圖

特別是霸陵的雙重陵園、帝陵居中、象徵官署機構的外藏坑圍繞帝陵布局等,均為西漢帝陵中最早出現,表明了皇帝獨尊、中央集權的西漢帝國政治理念的初步確立。霸陵的形制布局上承長陵、安陵的基本要素,下啟陽陵、茂陵等陵園規制,是研究、探討以西漢王朝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國家陵墓制度、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發展變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也折射出西漢帝國國家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部分銅器。受訪者供圖

而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它帶字文物等,亦證實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現實中的西漢帝國」的建設理念。薄太后南陵外藏坑發掘出土的原大木車及精美的車馬飾件,不僅表現出漢文帝對其母親的尊崇仁孝,同時眾多帶有草原風格的金銀器,也是先秦兩漢時期農牧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直接證據,見證了中華文明由「多元」到「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