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馳騁樂壇38載,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天王」稱號再獲封「歌神」,張學友在亞洲華語市場地位舉足輕重。成功背後,學友通過不懈努力成為時代榜樣,今期《香港機遇》邀請到張學友接受嘉賓主持周振基訪問,學友在節目上分析樂壇形勢,前瞻未來。有趣的是,讓「歌神」踏上音樂路原因竟是「暈船浪」的助攻。面對國家發展一日千里,學友以「翻天覆地、超乎想像」形容內地的強勢變化,他勉勵擁有頑強適應力和「轉數快」的港人是時候爆發本能,抱着堅持才有機會闖出一片天,並要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融入大灣區,應放眼世界,心胸開闊接受不同的人與物,發掘新機遇!◆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思穎
學友的爸爸、世叔伯及堂兄皆從事海員,在傳統想法下,學友理所當然以為會投身「行船」行業,後來發覺自己會暈船浪而改變了一生:「暈船浪行不到船便轉做另些工作,初出茅廬先後做過幾份文職,薪酬挺不錯,可是上班地點太遠,那時未有東區走廊和地鐵,每日坐巴士由鰂魚涌到中環返工,最大問題是我會暈車浪,坐電車都會暈浪,辛苦極了,幸虧隨着年紀愈長,暈浪之苦都一併消失。」1984年,學友參加首屆「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獲得全場總冠軍,從此歌唱便成了他的終身職業,奠定了他在樂壇的超然地位。
從小便鍾意唱歌的他,經常被要求在長輩面前唱歌表演,年幼時沾沾自喜以為好了得,直至十多歲用卡式機聽到自己唱歌不堪入耳,恍如晴天霹靂,學友簡直無法接受,嚇得親手把卡式磁帶扯出來狠狠撕破。回想這段童年陰影,學友謂:「那年代甚少有音響配合,聽到自己把聲時覺得好恐怖,之後花了很長時間先可接受。」
感慨新生代歌手更艱辛
時至今日,沒有人會質疑學友別具風味的繞樑之音,「四大天王」亦為香港樂壇迎來最為輝煌的黃金年代,惜至今難見有新「四大天王」的接班人,學友謙稱是時勢造成:「以前娛樂節目沒那麼多,歌手較會區域性發展,專注在香港一個地方,好容易令一個人成為焦點,再有現象是媒體通常都會聚焦在一個目標身上,好似在一個頒獎禮上攞獎,便會影響到在其他頒獎禮上一樣得獎,其後演變到各有各做,大家的焦點分散,已經很難再凸顯集中一個身份出來,流行金曲也是同一道理,我記得當年《每天愛你多一些》一連上榜逾30多個星期,佔上大半年時間,跟住久不久仍持續播放,關注度極高,越聽越有味道自然變成金曲,聽得多不知不覺也成為『我們的歌』,因此當年較容易有金曲誕生。現今做歌手是辛苦,沒以前般有利,我那輩歌手可以有更大空間和時間去進步,唱和跳都可以慢慢來,邊學邊做,隨着時代改變及互聯網發達,所有事情都變成壓縮版,現今新一代在參加歌唱選秀賽前已開始有系統訓練,一出來已經做定準備隨時可以上台表演,個個如像郭富城般跳得厲害,歌精舞勁,所以現今出道的歌手好犀利,也較我們辛苦。」
內地這幾年的音樂節目層出不窮,也使內地樂壇漸漸關注起一些小眾音樂元素,為音樂引入新鮮血液,帶來了不少創新的國語歌。相比之下,粵語歌壇似是缺少更多創新作品。對此,學友不表苟同,反過來指應該是廣東歌多一些,「也許因流行廣東曲的旋律來來去去的款式相近,在大家心目中已設定了一個Cantopop,旋律要容易琅琅上口,不難入腦,也要迎合現今市場配合忙碌都市人需要。好多人都不想花時間來研究音樂,又不是上台表演,只要易上口在卡拉OK好唱的(就可以)。事實上香港音樂種類不算狹窄,仍然擁有不少多樣化的新創作。」
港人強項適應力強轉數快
九十年代中期為學友事業巔峰時期,他開始踏足內地展開巡唱,曾演出場數不勝枚舉,見證着內地的變化發展,學友讚歎內地市場發展神速:「我接觸過不同行業的所有人都認為內地變化可以形容為翻天覆地,超乎大家想像,以前說法是內地發展有香港水準便發達,最早是以我們的發展史去睇,料不到轉瞬間內地已經大大跨前,發展速度再不是理性循以往發展史去看,現時大大超出預算。」學友覺得香港人是時候發揮最大強項,就是適應力強及轉數快,能夠堅持同努力,仍然是有機會。
香港發展將受惠於大灣區所創造的新機遇,究竟香港藝人應如何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融入大灣區,學友認為大家先要願意取捨,大灣區市場龐大,以人口計算,相較香港的700多萬遠遠多出十多倍以上,返去走一轉起碼要用上一年半載時間,基本條件要願意投放時間,學友相信很多年青人都做得到,大灣區交通網絡完善,疫情後恢復通關交通會很方便,學友寄語大家要將眼界放大,心胸開闊去接受不同的人和地方,自然有更好發展,會與大家一起努力建設美好香港!
不收徒因唱法各異會轉變
學友是圈中的好好先生,在朋友眼中的評價甚高,但原來他跟朋友維繫感情卻是最弱一環,這都跟他性格拘謹有關:「除非飲醉酒發癲會嚇走人,平常的我不懂放開自己,大家千萬不要學我,我在大家眼中是好人,是我從來不做對人不好的事,本着安分守己,問心無愧的待人之道。」疫情期間,他仍心繫普羅大眾,透過歌聲向醫護人員和市民打氣,為東奧獻唱主題曲《堅持的意義》,不忘回饋社會,不過學友每次參與善事都非常被動,「很湊巧,每當好想出分力時即會有人來聯絡我,只要是我認同的都會盡己所能,當然也曾有過托手踭被我拒絕。」
在圈中多年的學友,至今依然不敢收徒弟,也不願做選秀節目的導師,怕會誤導別人,他從來沒正式跟導師學唱歌,也是憑經驗累積來調校唱歌技巧,由於不同階段對音樂認知會有不同改變,連他都會推翻自己以前的唱歌方法,所以自己適合的一套又未必合適於他人身上,因人而異。他提議新一代歌手最切實方法是找老師學習基本唱歌技術,再朝自己方向發掘出不同睇法和感覺,樂壇才會百花齊放。他又指當歌手的先決條件一定要愛唱歌,鍾意的自然會不斷做得好,學友小時候不明白為何要「曲不離口」,原來不常練就生疏了,又要走回頭路重新開始:「固然每日唱不代表一定掂,但不唱一定不會掂,要堅持鍾意先可以行落去。」
學友除了唱歌,也都跨足影壇拍電影,回憶當初,他坦言:「拍戲過程由維持生活角色變為興趣角色,以前唱歌收入不算穩定,對維持生活成疑,但拍戲起碼清楚每部片的酬勞,可以計算到收入,後來開演唱會機會比較多,生活得到保障後在電影上亦可作出選擇,當前接戲要有適合劇本和檔期,有些是還人情債。」學友於1997年演出經典音樂劇《雪狼湖》,並創下全球巡演103場的驚人紀錄,當年對製作音樂劇毫無經驗的他,想做便做,最初是摸索階段,從看百老匯歌劇中取經,走了兩轉相關課堂,根本不知成與敗,但起碼夠膽試過,學友表示:「再做的話一定想超越從前,思慮多了,做起來不順手。」
學友在疫情下近乎「停工」,但亦沒放慢腳步,滿肚密圈的他表示:「剛才說的都在計劃中,只是因疫情影響,很多演出未能即時實行,至於創作計劃則在進行中,應該沒有人比我更急切想舉行巡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