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特別高興,你們身上有年輕人特有的牛氣、衝勁,散發一股向上的朝氣,和我年輕時一樣。」在6日舉行的首屆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頒獎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鍾南山院士這樣對10名獲獎的年輕科學家說。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獲獎者的講述中留意到,2003年非典(SARS,俗稱沙士)爆發前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處於即將或者剛剛升入大學的關鍵時期。鍾南山和無數醫護的逆行擔當、醫者仁心,對人生轉折期的年輕人產生了巨大正向衝擊。「我的奮鬥史其實是『追星史』,這顆『星』就是鍾南山院士。」「85後」獲獎者王守巨說。如今,這群「80後」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在守護民眾健康重任中挑起了大樑。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
供職於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王守巨,是一位35歲的博士生導師,從事腫瘤分子影像學研究。他連續8年攻關,創建系列分子影像技術,研發納米探針,破解了全球第一大癌症乳腺癌的早期精準診斷難題,創建了南京醫科大學第一個分子影像實驗室,參編中國首部《分子影像學》研究生教材,填補國內空缺。
被逆行者感動 堅定高考志願
2003年SARS爆發後,正在讀高二的王守巨和大家一樣很擔心,每天守在電視機前看新聞。「報道中經常可以看到鍾老衝在抗疫第一線,不斷地救治病人。這時候,我開始真正覺得,醫生是偉大的職業,是生命的守護者。」王守巨說。
原本對未來學什麼專業、朝哪個方向發展非常迷茫的他,終於有了答案。高考填志願時,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南京大學醫學院,立志「做一名像鍾院士一樣的好醫生」。
大學畢業後,王守巨獲得前往美國深造的機會。由於是跨界學習分子影像學,且中國相關研究和人才非常稀缺,起初他在學業上有些跟不上。
「完全是一片懵的狀態,想過放棄,回國去做個普通醫生算了。晚上睡不着覺,回想起當初立下的志願,便打消了消極的想法。」王守巨說,此後,他不斷看文獻、做實驗,請教導師和同事,不到一年就掌握了相關技術,並進一步創新,發表了國際頂級刊物的封面文章。
立志學鍾院士 心裏永載病人
另一位獲獎者、從事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蘇士成同樣是受鍾南山影響,走上了學醫的道路。蘇士成說,讀高中時,他看到報紙刊發的一篇類似「鍾南山傳」的文章,「當時受到很大的觸動,決意學醫、從醫,治病救人。」
鍾南山曾說,其父親那一輩醫生,一直想着的是為病人多做點事情,這一點他永遠記在心裏。蘇士成也是這麼做的。3年前,有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腫瘤特別大,一直流血流膿,身上散發的惡臭遠遠就能聞到。按照傳統治療方法,患者已經沒有了手術的可能。
蘇士成接下了這名患者。為了挽救她的生命,並且有尊嚴地生存,他在研究的基礎上,創新提出免疫治療新方案。「當時全球做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病例不多,中國更少。可喜的是,新法取得成功,病人具備了手術條件,最終療效很明顯,昨天我還看到她到醫院定期覆檢。」
令蘇士成感動的是,每次和患者談及治療難點時,常常得到諸如「蘇醫生,我完全相信你,你說怎麼樣就怎麼樣,我把命交給你」的回答。他認為,這種信任和沉甸甸的託付,既是他科研和治病救人的動力,也是最大的收穫。
獎項偶像為名 鼓舞繼續努力
如今是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助理的關偉傑,2003年參加高考,填報了鍾南山所在的廣州醫科大學。大學期間,即使是寒暑假,他也不敢停下學習的腳步。2011年,他如願考上了當鍾院士的博士生,成為貼身弟子。在鍾南山的指導下,關偉傑在支氣管擴張症方面的研究全球領先,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參與的相關研究,發表在全球頂級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成為了該刊物200年來被引用次數歷史第三的文章。
此次獲獎者中來自香港的王吉光,2003年正在北京讀大學,SARS疫情讓他觸動很大,原本主修應用數學專業的他,開始學習生物信息學和醫學信息學知識。這些年,王吉光通過多學科組合研究,主導了一系列重大原創性研究和國際合作,為全球膠質母細胞瘤、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等腫瘤的治療,作出了重大貢獻。
「鍾院士一直是我的楷模,能夠獲得以偶像命名的獎項,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未來,我將繼續挑戰科學難題,為醫療科研試驗貢獻自己的力量。」王吉光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