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85歲的焦晃,曾獲中國話劇「金獅獎」終身榮譽獎,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獲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特殊貢獻獎、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等。今年,他又獲得了兩個新稱號:在中國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紀念大會上,被授予「榮譽老盟員」稱號;在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上,又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稱號。焦晃近日接受訪問時透露,還會再一次扮演乾隆皇帝,他又表示仍想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多盡一份心,多出一把力。
近日,中新社記者拜訪了焦晃,走進國家一級演員的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客廳中一幅他飾演乾隆皇帝的劇照。因在《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漢武大帝》等劇中的出色表現,焦晃被觀眾譽為「最強的老戲骨」、「皇帝專業戶」。 焦晃指着照片笑道:「得意洋洋的乾隆。」但隨後,他又話鋒一轉:「其實我主要是搞舞台演出的,演了幾十個戲,算是中國演話劇最多的人之一吧。我從小就愛上了戲劇。」
1946年,10歲的焦晃隨全家來到了上海。讀初中時即對戲劇文化產生極大興趣,初中畢業立下了考戲劇學院的志向。談到在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讀書的日子,焦晃拿出一張六十多年前的合影,頗為自豪地回憶起老師和同學們:「我們班上有20個人,是從幾千個人中甄選出來的。開學時熊佛西院長給我們作的報告。朱端鈞當時是教務長,我們都上過他的課。當時還有蘇聯專家列普科夫斯卡婭老師,對我們都有很深的影響。老師們要求都很嚴格,同學們一起苦練聲樂和形體。」
1959年,焦晃從上戲畢業進入青年話劇團,在前輩的指導下,主演了很多中外戲劇。之後,他的事業一度停滯,直到1975年參演電影《難忘的戰鬥》。
從1977年到1992年退休,焦晃陸續參演了《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等11部話劇,其中大部分是國外經典名劇,觀眾親切稱他為「莎劇王子」。與此同時,他還先後參與拍攝了《庭院深深》、《沙漠駝鈴》等影視作品。
不過,讓更多人記住焦晃的,是他退休後參與拍攝的電視劇《雍正王朝》。儘管如此,焦晃仍認為自己是話劇人,演電視劇就是客串。他先後又演了《美國來的妻子》、《欽差大臣》等多部話劇。
「我的確沒有偷一天懶,案頭工作是一定要做的。」對所飾演的每一個角色,焦晃都有自己的思考。參演《乾隆王朝》時,焦晃為揣摩角色,寫了厚厚一大摞紙。「幾十年來,每扮演一個角色,都要從內到外的脫胎換骨一次,從身上長出新的東西。因為每一個人物都要不一樣,一樣了就沒意思,而愉快也恰恰在這個地方。」焦晃說。
愛演舞台劇 遺憾父母無看
回憶過往,焦晃有一個最大的遺憾:「我演了那麼多舞台劇,父親和母親一部都沒看過。1956年的時候,父親就調到北京工作去了,我在上海演,他們也沒法來。我媽90歲走的,我爸104歲走的,所以現在的我就像個小孩子似的,覺得自己可憐巴巴的,別看我八十幾歲了,但每天都想媽媽。」
焦晃表示近年腰肌勞損很嚴重,出門還得備着輪椅和枴棍,很狼狽。最糟糕的是手不能寫字,有一些藝術上的想法很想寫出來。這麼多年一天都沒有休息過,現在怎麼可以變成這個樣子?」
「不過,我今年還會出演一次乾隆。」講到這裏,焦晃的眼睛又亮了起來:「演83歲的乾隆,跟我年紀差不多,恐怕也是我最後一次演了。」為了這次出演,焦晃現在每天堅持從頂樓下樓兩次,到戶外鍛煉身體。「如果還有可能,我還是想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多盡一份心,多出一把力。」焦晃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