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從古至今,排水系統都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礎設施,對居民生活和城市發展有着重大影響。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發布最新考古成果,在對西周都城鎬京遺址歷時兩年多的考古發掘中,不僅發現遺址目前保存最好的西周陶排水管道,同時亦首次在該遺址發現房屋建築散水和宮廷排水系統。而除了排水設施,考古人員根據現場發掘推測,遺址中14號建築基址或為西周時期國家級宗廟所在,對於研究西周宮室或禮制建築的分布、建築技術、歷史考古、都城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鎬京遺址發現目前保存最好的西周陶排水管道。(受訪者供圖)

圓形陶水管套接形成排水管道

鎬京遺址是西周都城所在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東距西安主城區約20公里,遺址現存總面積約9.2平方公里。據悉,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都城豐京,周武王時又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豐京和鎬京並稱為「豐鎬」,一直沿用近三百年,開創了中國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寬暢、宏偉的先河。

2018年夏,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鎬京考古隊在鎬京遺址官莊村南勘探發現了一座總面積達1800多平方米的西周大型夯土建築基址(鎬京14號建築),這是繼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鎬京遺址勘探發現11座西周夯土建築基址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發現。2019年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鎬京考古隊開始對14號建築基址進行考古發掘。經過兩個年度的考古發掘,揭露出西周夯土建築基址約1200平方米,發現夯土牆基、房址、散水、道路、灰坑、祭祀坑、陶排水管道、台地夯土護坡(牆),以及客省莊二期文化房址、灰坑,漢代水井,宋金元時代的道路、灰坑、水井、墓葬等重要遺迹。

鎬京遺址14號建築基址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特別引人關注的是,考古工作者在建築基址中南部邊緣發現一段長達3米多的陶排水管道,由4節一頭大、一頭小的圓形陶水管套接而成。陶水管外飾繩紋,內為素面,直徑約25厘米,長度在0.70至0.85米之間,長短不一,系豐鎬遺址目前發現保存最好的排水管道。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在建築基址南部邊緣的中間位置,首次發現一處房屋建築散水。該散水大體呈東西向,用碎陶片鋪設而成,稍向外(南)側傾斜,殘長4.6米,寬0.5至1.0米。而在建築基址西北部,考古人員亦揭露出一條長40多米、寬約4米,落差約2.0米的夯土護坡(牆)。其中在北邊護坡上,發現一段由5組陶筒瓦相扣而成,總長2.5米、口徑約0.3米的排水管道,為遺址宮殿區所在台地向西邊河道的排水系統。

對於研究西周都城城市功能意義重大

根據公開考古資料顯示,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排水系統,出現在距今約4000多年前,是一組出土於河南淮陽平糧台龍山時代城址的陶質地下排水管道。夏、商、西周時期,較嚴格的城市民居規劃與管理體制開始出現,統一的、惠及全城的給排水系統逐漸形成。到了秦漢時期,都城總體規劃取開放之勢,利用所處自然環境,建設周密完善的城市水系,從而綜合解決城市給排水問題。隋唐時期,作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國際化大都市,在城市建設者周密調查和精心設計下,長安城排水系統遍布於由「街」「坊」組成的棋盤格狀的都市中,保障着整個城市的正常運轉。而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在排水系統上的設計建設,則是積澱千年的中國古代都城排水智慧的高度結晶。

遺址出土的西周陶水管。(受訪者供圖)

專家表示,在中國古代,人們很早就意識到排水系統的重要性,在城市選址時會充分考慮如何實現給排水、灌溉和防洪等需求。古代城市管理者往往在城市規劃建設之初,就會充分利用天然河流、湖泊和窪地,同時規劃並開挖許多人工溝渠、湖池,構築起發達的排水系統。此次發掘的西周排水陶制管道、散水、宮廷排水系統,不僅為研究遺址建築排水系統和屋檐外排水設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對於進一步研究豐鎬遺址高等級建築的分布及都城布局和功能等,同樣意義重大。

14號建築或為西周國家級宗廟

此外,考過工作者還在鎬京遺址14號建築基址上發現夯土牆基8道,房子共8間,周邊發現祭祀坑,以及西周道路和車轍。專家指出,基址西周祭祀坑出土了較多的牛、羊、豬、鹿等動物頭骨,與周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時最高級別的祭品「太牢」用牲種類可對應,推測在該處西周大型建築的分布區域內,可能有國家級的宗廟存在,而距該座祭祀坑最近的14號建築為宗廟的可能性較大。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