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仕珍 西安報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隨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正式發布,10月13日,沿黃九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第四次會議在陝西西安召開。來自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內蒙古、河南、山西、山東等沿黃河九個省區的政協代表相聚陝西,圍繞「紮實推進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協商研討。

沿黃九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第四次會議10月13日在陝西西安召開。(記者張仕珍 攝)

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取得歷史性成就

黃河流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重要實施區,搞好水土保持,事關黃河長治久安、生態文明建設大局,是推動鄉村振興和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據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蘇茂林介紹,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防治,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為龍頭,帶動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蓬勃開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介紹,截至2020年底,黃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萬多平方公里,建設淤地壩5.9萬座。水土流失面積較1990年減少48%,強烈及以上侵蝕強度等級面積下降83%,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林草植被覆蓋率達到63%以上,黃土高原主色調由「黃」變「綠」。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率從1990年的43%提高到66%,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減少入黃泥沙由上世紀90年代的3億噸增加到4.35億噸,為確保黃河安瀾發揮了重要作用。

40多年造林2億多畝

與此同時,三北防護林建設亦推動了黃河流域中上游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三北局黨組書記馮德乾介紹,三北工程建設區涉及黃河流域的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和寧夏6個省(區)254個縣(市、區)約65萬平方公里。開展三北工程40多年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累計造林2億多畝,形成了大工程帶動大發展、大建設促進大保護的新實踐。

據了解,三北工程實施以來,有效提升了黃河流域生態承載力,探索出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改善了黃河流域人居生活環境和增收致富,讓黃河流域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沿黃省區探索流域生態保護新模式

會上,沿黃九省區多位政協主席、副主席進行了交流發言。作為「三江之源」的青海省,自覺扛起源頭責任,一直將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作為「國之大者」,持續推動流域生態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並與甘肅省、四川省建立了區域聯動機制,協同治理流域生態取得顯著成效。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