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聯合導演的慶祝建黨100周年獻禮影片《我和我的父輩》,影片其中一篇章《詩》是章子怡首次執導,前日她重回《詩》拍攝地─中國航天科工第六研究院,舉行特別觀影活動。導演章子怡與六院航天人再相聚,一起追尋航天記憶,致敬中國航天人。在電影籌備階段,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火藥雕刻師」羅懷聰帶着章子怡體驗航天業工作者的生活,大讚章子怡學得快,更稱呼章子怡為「章師傅」,不過章子怡直言這項工作是偉大但危險的,在她眼裏是膽戰心驚,航天人卻是習以為常。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定檔9月30日國慶前夕上映。《我和我的父輩》之《詩》的篇章以上世紀60年代末期我國研製「長征一號」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背景。故事取材於中國航天科工六院,實景拍攝在呼和浩特六院南地科研生產基地,以一個普通航天四口之家為切入點,講述了兩代航天人身體力行完成航天夢想的使命傳承的故事,以孩子的視角展現父母一輩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電影前日在呼和浩特進行了一場特別放映,現場觀眾大多來自中國航天科工六院。導演兼主演章子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原院長高崇武、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火藥雕刻師」羅懷聰現身放映現場,與觀眾分享影片籌備階段的幕後故事。章子怡表示:「特別開心再次回到呼和浩特製作這部電影的地方,剛看到很多觀眾都在落淚,這份感動是我們電影人送給航天人一份真摯的禮物。」她亦坦言對呼和浩特這座城市充滿了感情,從電影選景、復景到最終拍攝,來來回回到呼和浩特多次。
呈現航天人付出的血與汗
觀影後,科工六院原院長高崇武回憶起曾經在火箭發動機研製基地的戰友們:「我不能忘記當時四六所的四位科技人員,就是因為火箭發動機的清理犧牲的。」高院長用「實現了一個夢想」來表達自己看完電影的感受,「這部電影能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在內蒙這樣一個偏僻的、荒涼的地方,還有一群人在默默無聞地為航天事業作犧牲,作貢獻。」
為了真實再現當時的歷史及場景,讓觀眾更直觀地走進那個年代,章子怡在基地舊址旁完美復刻了1969年的景象。高崇武說:「電影實實在在地恢復了當時的平房,初代航天人的生活條件被完全還原了出來。」除了場景設計,對於航天人的人物細節捕捉上,章子怡為了呈現「火藥雕刻師」真實的工作環境和狀態,多次前往科工六院體驗生活,向真正的「火藥雕刻師」羅懷聰學習。
子怡盼女兒生命力強兼獨立
章子怡說:「我們當時在一個木工房裏練,感覺這個工作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羅懷聰回憶謂:「章子怡每一個環節都會親自上手學習,她特別靈,學得特別快。」章子怡說:「因為電影來到這裏認識了高院長和羅師傅,他們這一群人在拍攝期間給我們很多建議、很多幫助,能在航天人身上看到擇一事、幹一生的精神。這項工作是危險的、偉大的,在我眼裏是膽戰心驚,他們卻是習以為常,他們身上裝着祖國裝着人民,有種炙熱的愛。」羅師傅從業的三十年間,親眼目睹了航天人在這個崗位上付出的血與汗,章子怡在電影中還原了「每天都面臨犧牲」的工作情況。羅師傅感謝章子怡借助航天精神,讓大家了解到了這群默默付出、堅韌不拔、努力奮鬥的航天人。
關於電影中呈現的父母傳承,章子怡與觀眾分享自己與女兒的交流,一度淚灑現場,她透露女兒曾對她說「媽媽我希望你永遠陪着我。」 章子怡卻說:「我希望你成為一個特別獨立的人。」她表示父母總有一天會老去,傳承給孩子的價值觀和生命力是特別重要的:「我們能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每個人都有爸爸媽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傳承是世世代代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職業裏,『傳承』這兩個字是很有價值和意義。《我和我的父輩》四位導演都在用盡全力去呈現關於『傳承』的故事,感謝你們,感謝每一個航天人,沒有你們,我們也不會有這麼生動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