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於下周日舉行,總理默克爾告別在即,「默克爾主義」協調路線亦走到盡頭,德國及歐盟未來走向引起關注,學者呼籲「後默克爾時代」德國應硬起來,在重大問題上站穩立場帶領歐盟。

在位長達16年的默克爾即將下台,意味着德國以至歐洲政壇將進入新時代。自2005年上任以來,默克爾逐漸在歐盟內部建立出一套運作方式,即是由德國扮演中立協調員的角色,領導成員國在不同議題上解決分歧,但分析認為着重講共識的「默克爾主義」已經隨着默克爾卸任走到盡頭,德國未來若要維持歐洲領頭羊角色,新一代領導人應主動就不同議題表明立場,不能再保持現狀。

●默克爾(右)為接班人拉舍特站台。路透社

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於本月中發表報告,調查歐洲民眾對德國及默克爾的觀感。調查在12個歐盟成員國進行,發現各國對德國的領導地位和默克爾本人,仍給予「有力及持續」的支持,被問到假如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競逐「歐盟總統」時會如何選擇,約41%受訪者支持默克爾,佔所有選項中最多,荷蘭、西班牙及葡萄牙更有過半數受訪者力挺默克爾。

「默克爾主義」不再適用

歐盟民眾亦信任讓德國在不同議題上捍衛他們的利益,甚至即使德國在緊縮政策及平衡開支上採取強硬態度,仍有36%民眾支持其經濟及金融政策。此外有約35%受訪者願意由德國處理人權問題,在各地亦有約三成民眾相信「如果沒有默克爾,世界將有更多衝突」。

德國在這項民調中稍為遜色的是地緣政治表現,只有25%受訪者認為德國可適當處理歐盟對美國關係,在對俄羅斯及中國關係上的支持率更低,分別只有20%及17%。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民眾對自己國家的觀感,與其他歐洲民眾對德國的觀感存在明顯差異,德國人最支持由德國處理人權議題,認為可捍衛歐盟利益的受訪者比率達38%,亦是支持度唯一超過1/3的議題。在其他所有民調中觸及的議題上,均有約1/5民眾認為自己國家無能力處理。德國人亦確實對「後默克爾時代」感到憂慮,52%受訪者認為「黃金時代」已過去。

報告作者認為,若德國期望在「後默克爾時代」維持國家聲譽及公信力,就必須思考如何重整歐盟政策,採取有別於「默克爾主義」的方針,以應對波蘭、匈牙利等被指有違歐盟價值的國家;在歐盟以外,德國同樣需要調整外交政策,尋求借助德國的政經地位,來捍衛歐盟利益及原則。

國內民意成領導歐盟障礙

報告作者之一布拉什解釋,在過往10多年來,默克爾將自己定位為歐洲掌舵人,體現德國的堅強及穩定一面,不過「默克爾主義」的協調路線已不再適用,原因是疫情、氣候變化、地緣政治角力等複雜議題,都需要更進取的解決方式,而非政策上小修小補或微調,「歐盟需要一個具有遠見的德國」。

民調同時反映德國國內的民意,才是德國保持領導地位的最大障礙,有份撰寫報告的ECFR高級政策研究員普列厄林指出,德國下任總理的最大難題,是要說服國民,德國需要改變與歐盟交往的方式,在面對內憂外患下,維持「默克爾主義」已不可行,然而不少德國人多年來一直支持默克爾的路線,要他們支持改變將困難重重。

普列厄林建議,要維持德國領導地位,德國需處理好國民關注的議題,為歐盟盟友提供清晰方針,展示如何在愈趨分化的國際社會中繼續競爭,總之不能再保持中立,認為「柏林是時候表明立場」。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