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過政府否決成立青年實驗粵劇團的建議,只接受由政府提供部分資助予劇團負責培訓新秀,讓他們有不斷實踐的機會。不久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推出「梨園新秀計劃」,邀請各界提交申請。當時有接獲六份申請,由秘書處安排面試,結果當天選出了青苗粵劇團。跟着資助事宜由粵劇發展基金負責,「粵諮會」已算完成任務。

話說回來,我建議提供平台讓新秀磨練所學,作為入行的階梯,也不是閉門造車。老實說,當時我對粵劇界沒有青年人入行也是半信半疑。心想既有香港演藝學院的全日制戲曲課程,也有八和粵劇學院的夜間粵劇文憑課程,每年總有十個、八個同學畢業,香港的粵劇又怎會後繼無人呢?由於要解開疑團,便開始搜集相關資料和訪問業內人士。

根據香港八和粵劇學院提供的學員畢業後的就業情況數據,當年或之前只有13位學員曾參加正式職業演出,顯示本港職業班並未有為學習粵劇的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於是我拜訪鳴之聲劇團的班主劉金耀,追查原因。他認為有兩大理由︰第一,當時粵劇班還是仍然維持由紅伶帶自己班底演出的傳統,老倌「埋班」,已帶來一批手下,又怎會有位置吸納新人呢?第二,學院畢業生不一定熟習戲班規矩,劇團聘用了他們,還要安排叔父向他們講解戲班運作和習慣,他說有班主曾向他吐苦水,說︰「慘過貼錢買難受。」

著名京劇武生劉洵在2005年加入香港演藝學院主管戲曲課程,於是特意到香港演藝學院拜訪他。意外地,劉老師提出了另一個戲曲課程學員畢業後少選擇加入職業班的原因,那就是學員考進學院,交學費接受教育,與往昔徒弟必須聽命於師傅安排的師徒關係,大大不同,他們未必願意從基層做起,吃十年、八年苦頭才上位。

當時,我認為青年演員應該先接觸職業劇團,了解後可能會有所改變,在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會議上該院校代表張秉權提出香港演藝學院課程應該包括到職業班實習的建議。由於大專院校行政自主,建議最後無影無蹤。

「梨園新秀計劃」是過渡性計劃,長遠培訓粵劇接班人的計劃要待油麻地戲曲中心落成才能實行,這是參考上世紀六十年代粵劇新人在荔園遊樂場、啟德遊樂場經歷長時間磨練成才的經驗而制定的計劃。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