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由上海市收藏鑒賞家協會、華亭文社、秦漢胡同主辦的「紙本裏的盂克雙鼎」,正在上海閔行明朝呂克孝故居熱展。圍繞盂克雙鼎百餘年的出土與流傳經歷,「文獻資料」、「潘氏朋友圈的金石藝術」和「盂克雙鼎全形藝術」,三個篇章徐徐展開。在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大盂鼎、大克鼎器物合展之際,主辦方藉由「鼎盛千秋」之吉意獻禮祖國,慶祝建黨100周年。
潘氏家族捐贈的大克鼎、大盂鼎,是迄今為止有長篇銘文青銅鼎中最大的兩件,於十九世紀先後出土於陝西眉縣、扶風地區,後為潘家珍藏,與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稱「海內三寶」。新中國成立後,潘達於代表家族,將此雙鼎無償捐贈給國家,成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之際,大盂鼎應徵北上,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自此盂克雙鼎,鎮守南北,見證中華民族千秋偉業。今年6月,大盂鼎被悉心打包,跨越千裏奔赴上海,與大克鼎實現「雙鼎會面」。上海特展後,盂克雙鼎雙雙北上,赴中國國家博物館進行展覽。

「紙本裏的盂克雙鼎」則通過豐富、立體、全面的紙本藝術品和相關文獻資料,向大眾生動地傳播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拓藝術、金石文化,和以潘氏為代表的文化精英「為國藏寶,慷慨捐獻」的家國大義。本次展覽線上線下結合,觀者在豐富的文明物證和詳實的文獻資料前,細細品味百年前的金石文化盛宴。
潘氏金石朋友圈的藝術作品集中亮相,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涉及吳大澂、吳湖帆、吳雲、陳介祺、端方、黃士陵、鄭文焯、龔心釗、王懿榮、張之洞等20餘人。展品涵蓋潘祖蔭拓贈吳大澂的大盂鼎全形拓,有潘氏2處鈐蓋,吳大澂題首,王同愈長跋;吳湖帆滿跋大盂鼎銘拓,有朱梅邨補繪盂鼎全形;大克鼎銘拓,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傳拓」、「鼎」鈐印及夏明補繪全形;有端方舊藏的小克鼎最大者全形拓及潘祖蔭對聯、家書若干,皆為傳世精品。

展覽的發起者、秦漢胡同創始人王雙強提到,其對「黑老虎」(拓片俗稱)的感情,源於從小生活的呂梁山,源自那裏的黑與白、星空和月亮,金石傳拓不只窮極黑白之道,二元極簡,還承載着先秦無與倫比的方塊漢字,形成中國特有的詩信仰。
開幕當天舉行的主題研討會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書畫篆刻家王琪森表示,「紙本裏的盂克雙鼎」展既秉承發揚了海派收藏的高端性、特色性、引領性,從所弘揚的金石精神中折射出民族精神,也自金石器形學中,體現了人文價值意義。

本次展覽的近百件展品,皆為秦漢胡同毫藝術的收藏。同日正式啟動的秦漢胡同毫藝術,將致力於稀缺藝術文化資源數字化,打造文創IP,探索連接用戶、設計師、空間、文化藝術產品提供者等角色的創新業務模式,與全世界分享中華詩性美學生活。
展覽策展人、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原副局長、朵雲軒拍賣公司創始人祝君波指出,金石藝術有四大特點,即實物的證據、文字的載體、審美的功能、鑒定傳承的依據。他建議,秦漢胡同毫藝術以此次展覽為起點,向專特精深的博物館發展,同時加強教育和出版,建立金石碑帖傳習所,讓更多人參與和傳播金石藝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