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胡若璋 廣州報道)22日,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發布「2020-2021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按得分排名,上海(浦東)、前海、南沙三大自貿區創新指數位列全國前三。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符正平表示,上海和前海為代表的自貿區,代表了內地最開放、發達地區制度創新風向標。前海、南沙、橫琴三大自貿區所在的城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頭部城市,改革力度強勁。

是次發布會的自貿區制度創新指數,採取了「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創新」、「政府職能轉變」、「法治化環境」5個一級指標,評估對象是全國54個自貿試驗(片)區。中山大學副校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理事長李善民指出,自貿試驗區既要為內地改革探路,又要承擔對外開放的壓力測試;既要加強改革創新系統集成,也要統籌開放和安全,並及時總結經驗並複製推廣,發揮好改革開放排頭兵的示範引領作用。

今年是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連續第六年對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效進行綜合評估。(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攝)

報告顯示,在貿易便利化領域的平均得分上,廣州南沙自貿片區分數高居首位。據統計,2020年,南沙港區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700萬標箱,達到增長2.7%。2021年一季度集裝箱吞吐量更是增長了14.4%,新增了10條國際班輪航線。符正平認為,南沙登上「貿易便利化」指標的榜首,與疫情期間南沙港區優化內部資源與流程、提升效率的努力分不開。

記者留意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相關片區在貿易便利化領域均表現不俗。大灣區在物流樞紐的聯動發展上表現亮眼。符正平舉例稱,比如「灣區一港通」措施,就將廣州、佛山、肇慶、雲浮、中山等大灣區5個地市的是10個內河碼頭與南沙樞紐港共享港口代碼,實現了進出口貨物在港口之間自由調撥流轉,簡化了通關手續,使通關效率有效提升。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符正平表示,上海和前海為代表的自貿區,代表了內地最開放、發達地區制度創新風向標。(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攝)

本輪自貿區制度創新指數中,上海和前海兩個分別位於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自貿片區位列前二名的位置。對比長三角和大灣區的自貿片區的特點,符正平認為,前海、南沙、橫琴自貿區主要任務是面向港澳,更好地讓港澳融入內地發展,而長三角聯繫鄰近多個省份,上海是內地首個自由貿易區,在負面清單制度等基礎性創新領域,尤其在金融貿易投資方面等領域經驗非常豐富。

22日,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發布「2020-2021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攝)

「廣東方面的亮點是市場化導向的改革突出。廣東三個自貿片區在政府職能轉變、市場化改革基礎好,更多體現的是市場導向。」符正平說,由於廣東自貿區創新與市場主體關繫緊密,為此以前海、南沙、橫琴為代表的自貿區,有很多制度創新成果適合用到內地其他地區推廣。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