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張仕珍 榆林報道)「從來沒想過沙漠可以變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太感動了。」在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港生張穎妤說,沙漠變綠洲的背後,體現的是治沙人吃苦耐勞、堅毅勇敢的寶貴精神。7月11日,由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北京聯絡部和廣東聯絡部共同主辦的「與國同興——了解百年征程 感受中國之治」內地港生陝西考察團走進榆林,了解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情況。當看到滿眼的綠色時,大家不禁驚嘆,「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地處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交界地帶的榆林市榆陽區,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森林茂密」之地。唐宋以後,由於長期墾殖開荒,致使植被破壞、土地沙化、生態退化,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新中國成立後,一代代榆陽人響應黨和國家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全民動員投入治沙造林和生態保護,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經過7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榆陽區境內570萬畝荒沙全部得到固定,林木保存面積達到48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45.8%,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逆轉,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樂觀向上、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創新進取」的治沙精神。
治沙精神接力傳承
1974年,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姑娘組建成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前身「長城姑娘治沙連」,開啟了治沙造林的艱難征程。「4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女民兵和當地群眾一起,居然在茫茫大漠上建起了一片片沙海綠洲。看到植被保護得這麼好,我感覺整個人的毛孔都打開了,非常感動,也非常驕傲。」南方醫科大學港生呂瑾說。

在呂瑾的印象中,生態脆弱、黃沙漫天是西北地區的代名詞,但此次陝西之行,卻令她別有一番感受。「以前認識比較局限,親自來了之後更能感受到祖國的發展和強盛。」呂瑾告訴記者,現在的中國,不僅在經濟、文化方面飛速發展,綠色生態方面也發展得很好。「我們能夠看到,國家在生態發展的同時,也顧及到了人民的生活,大家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準也越來越高了。」
而最令她感動的是治沙精神在榆陽大地的接力傳承。「毛烏素沙漠能成為現在這樣的綠洲,除了前輩們的辛苦付出,還有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努力。尤其是補浪河的女民兵,她們的精神令人感動。如果大家都學習女子治沙連的精神,我想沒什麼事是做不成功的。」呂瑾說。
從小我做起 為生態貢獻力量
在毛烏素沙漠的參觀,令港生們領略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魅力。小紀汗十萬畝樟子松治沙造林基地通過科學治沙、創新機制、產業融合,在為榆林城區構築生態屏障的同時,如今已培育了綠色經濟發展的新業態。
張穎妤告訴記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毛烏素沙漠的綠色海洋還會比現在更加壯觀。作為青年人,她亦表示應感激和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環境,鼓勵更多人加入到生態環保的行列之中。

呂瑾則表示,治沙造林不僅對中國生態環境改善有利,對於改善全球溫室效應也是一份努力。「生態環境是大家的,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到榆林來感受體驗,學習治沙精神的同時,從我們生活的點滴做起,為環保貢獻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