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粵港有望恢復有限通關,不少港青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北上創一番事業。28日,疫情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聯動研討會在線上舉行。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新中心主任林至穎表示,活動舉辦初衷,是希望在建黨百年之際,為更多的港澳青年找準定位,把握機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香港創業者、創龍集團創始人鄧文俊分享了他在大灣區獲得「第一桶金」的創業經歷。他感言,大灣區市場潛力巨大,哪怕只是一個普通的科創青年,只要願意去做、去努力,創業是會有回報的。

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新中心主任林至穎勉勵港青把握機遇,在大灣區中找準定位。(視頻截圖)

港青鄧文俊的創業項目,是有關VR技術的應用。「創業初期,儘管這個技術在大灣區會有市場,但未必可持續很久,前景仍不明朗。香港的朋友都認為我這次創業一定會失敗。」鄧文俊孤身走上創業之路,一路上雖然有冷言冷語,但也有溫暖的鼓勵。香港和廣東兩地對創業截然不同的態度讓他印象深刻。「我發現,很多香港人對創業的看法都比較負面。但來到廣東,這裏的人想法會比較正面,考慮的更多是究竟是怎樣才會成功。我很受鼓舞。」

在東莞正式註冊企業之前,鄧文俊參加了松山湖一個創業路演活動,正是這個路演活動,讓他成功對接了一家東莞鳳崗的製造業公司,賺到了在莞創業的第一筆收入10萬元。現在創龍集團的業務已經步入正軌。鄧文俊鼓勵更多懷揣夢想的青年代表擁抱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的創新機遇。

本次研討會由硅谷頂級孵化創新中心Founders Space松山湖創新中心主辦。除了香港創業者分享「創業經」外,不少投資者和專家也對香港初創者分享了經驗。北歐創新匯的香港社區總監Binh Johanssonn很看好大灣區的創業潛力,盼望疫情受控後,可帶領更多的北歐創新企業來粵港澳大灣區考察機遇。

人工智能風險投資基金執行董事、香港大學商科講師胡喬博士分享稱,疫情為線上辦公等產業帶來了機遇。(視頻截圖)

作為投資機構代表,手握明星項目商湯科技的Alpha Intelligence Capital(人工智能風險投資基金)執行董事胡喬博士,則分享了疫情下港青創業的建議。他指出,受疫情影響,許多創業公司面臨着現金流壓力。「但是疫情為軟件,硬件產業具有得天獨厚優勢的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很多優勢,尤其是數字化辦公產業。」至於怎樣的項目會獲得投資人的青睞,胡喬認為,內地投資人偏向市場導向;國際投資人則青睞由國際高校開發的技術壁壘較高的項目。

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綜合業務部副總監徐美珊表示,去年對數千名澳門24-35周歲的青年的調研中,有過半的青年有強烈意願到大灣區就業。她表示,已經有澳門部分創業者抓住機遇,在醫療檢測、耗材、電子支付等產業取得了不俗成績。中科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科技處副處長杜志良則介紹了雲計算中心的成立背景,體制機制創新,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為大灣區創科青年提供參考。

粵港恢復通關在望,如何與時間、業績賽跑,在大灣區抓住發展機遇,成為了不少香港科創者的關注點。(視頻截圖)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