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行走在鄭州北站的供港列車專用股道上,原鄭州鐵路局局長徐宜發感慨萬千,他告訴記者,儘管「三趟快車」已經塵封歷史,但內地對港的支持始終如一,回首往事,彷佛仍能聽到活畜的嚎叫聲,仍能看到工作人員支持港澳繁榮那忙碌的身影。「三趟快車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黨中央國務院對香港同胞的關懷,內地和香港血濃與水的關係以及內地同胞的奉獻精神。」
運行48年無一日停運
「我記得有一年下大雪,其他所有車次都停了,只有供港列車沒有停。」鄭州北站副站長李坤營告訴記者。他特別強調,自他1986年來到鄭州北站,這是唯一一次。鄭州鐵路局鄭州北車站是中國鐵路辦理量最大、作業效率最高的路網性編組站,被稱為「最忙編組站」。

而已經退休多年的徐宜發也是老鐵路。他參加鐵路工作開了十年火車,拉供港物資的車是常事。徐宜發回憶說,那個時候他們用的是蒸汽機車,供港物資的快車有的是白天開行,有的是夜裏運行,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開行供港物資快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外貿部門要組織貨源,每天都有從安陽、新鄉、商丘掛運到鄭州北站的牲畜車,然後北站重新編組成755次向深圳方向開行,中途還要在漯河、西平、駐馬店加掛牲畜車,集結在一起滿載運行。「每年春運期間,一般貨物列車都要停運,唯獨供港物資快車不停運。」
徐宜發說。「幾十年如一日,即便遭遇文革動亂、華中水災、橋樑斷裂、隧道塌方等天災人禍,快運專列也一直堅持開行,從無間斷。」
徐宜發在其編著的《一座城市的鐵路情緣》中特別提及這段歷史,他還引用彼時的香港五豐行董事長兼總經理賀月芳的話,「向港澳供應現貨冷凍商品,快運列車對適量、均衡供貨起到了調控作用,這樣以天為計算單位的穩定供應,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一切優先最快時間最少損耗
李坤營說,755次承運的都是牲畜、家禽、魚類、水果等鮮活物資,鐵路部門採取「優先安排運輸計劃、優先進貨裝車、優先取送掛運」措施,最大限度地壓縮運行時間,減少損耗,快速運往香港。
「普通貨車採用溜放的形式掛車,但由於供港專列上裝載的都是鮮活物資,為了確保這些物資到目的地不發生任何問題,需要一輛機車一輛機車連掛,儘可能減少碰撞,讓機車保持平穩。」
徐宜發也說,「平穩運行」是關鍵。「每逢趕上拉這些車,知道車上裝的都是牛、豬、雞鴨和活魚,開車特別精心,不讓它們路上受損失。」
就在香港回歸那一年,已經在鄭州鐵路局鄭州北站調度車間工作七年的劉德正獲得了河南省「支持港澳繁榮先進個人」稱號。對於755次列車,如今已經退休的劉德正對其的印象就是「最高優先級別」,「調度表上優先排的就是755」。北站一些職工私下裏喜歡將這趟車稱為「天字第一號列車」。他以及北站職工所做的工作就是確保755能定期、定時、定點到達香港。
劉德正告訴記者,755次列車的車廂是經過改造的,有水槽和料槽,儼然是「移動的飼養場」。為了讓車上的活畜儘可能適應這樣的長途跋涉,車廂裏裝卸台都設置了百葉箱式的板壁,車廂內壁一側還有石槽,配有處理糞便的裝置,方便牲畜吃喝拉撒。列車啟程後,沿途車站根據需要補充水和草料。
車次三次變更見證鐵路發展

如今,隨着現代物流的蓬勃發展,多元化的運輸方式確保了香港「生命線」變得更快捷、更穩定、更優質,服務港澳同胞近半個世紀的「三趟快車」在2010年已走入了塵封的歷史。數據顯示,從1962年12月11日第一趟755次列車開通後,鄭州北站已安全開行供港澳列車17184列,計504093車,按一列車5000噸計算,累計運輸物資8592萬噸。鄭州北站共運輸活牛24420車,活豬25514車,還有難以計數的鮮蔬菜、水果、雞蛋、大蒜等等。至今,該次列車已安全運行3200萬公里,等於繞地球800圈。
據李坤營介紹,供港專列鄭州北站首列於1962年12月11日發至廣州南站,後改到深圳北站。隨着貨車班列的增多,曾有兩次修改——8755次、82755次。
「供港專列車次編號的修改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以及內地聯通港澳地區的多元化。」李坤營說,最初開通時,幹線上的貨車列數不多,車次三位數就可以了,後面變成四位數五位數,見證了當時鐵路發展幹線上的列車密度增加。」
徐宜發更是感慨道,三趟快車剛開通時,物資比較匱乏,所以居全國之力保證供港鮮活物資。現在隨着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雖然三趟快車不開了,但內地運往香港的鮮活物資一直沒有停,而且更加豐富快捷。「我們的這些辛勤努力保證了香港同胞和內地一樣,芝麻開花節節高。」
專列股道連接內地與香港的「生命線」
鄭州北站的下行編組場的3道是專門用於供港物資的集結、停留的專用股道,這段股道大約150米長,並設專人負責統計列車的開行、掛運及正點等情況,並且建有專門的活豬上車通道――上豬台。
如今這段股道已經停用,記者看到鐵軌銹跡斑駁,走在這段股道上,彷彿走進了當年的繁忙景象之中。從1962年開始,所有要運往香港的活畜生鮮都要在這裏集結,並整編成拐伍伍次出發。「所有物資都在這裏集結編組,這段股道可以說是供港快車開始的地方,也是連接內地與香港的生命線的起始點。」如今已經退休的劉德正告訴記者,他2002年去過香港一趟,他對香港保留着最樸素的情感,「就像是從未見過面但卻一直有聯繫的兄弟,一見面就很親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