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劉舒婷、劉佳男、呂仁欽)昨日(22日)抵港的國家航天科學家團隊,今日走進香港理工大學,為「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拉開帷幕。本次航天團訪港,更帶來去年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取得的部分月球土壤,在香港首度作公開展覽,讓香港市民一同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驕人成就。珍貴的月壤能順利從月球帶回地球,離不開香港的科學家團隊——負責在月球表面採集月壤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由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精密工程講座教授、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帶領理大團隊研發製造。
事實上,中國航天工程從不缺港人身影。中央鼓勵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嫦娥三號」及「嫦娥四號」月背探測任務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到「嫦娥五號」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再到「天問一號」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容教授和他的團隊一次又一次的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貢獻了「香港力量」。據了解,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吳波教授團隊,是國家深空探測重大科學工程的香港「老友」,也是香港唯一參與國家升空探測的科學家團隊。有趣的是,今日的「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講座主講嘉賓、8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在講座前與香港科學家合影留念時,緊緊握住站在身邊的容啟亮教授的手,直至合影結束。這一瞬間,內地與香港頂級航天科學家手牽手,正是這些年來,兩地科學家並肩同行貢獻國家的絕佳寫照。
【內地和香港科學家攜手合作 「做好一件事的心是相通的」】
此前,容啟亮教授在香港理工大學接受了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的專訪。容啟亮介紹,在研發「嫦娥五號」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前,理大團隊研發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在「嫦娥三號」及「嫦娥四號」上已投入使用,拍回了大量月面照片,在月球正面及背面的工作成果都超出預期,令國家對「港產航空儀器」信心倍增。到2010年「嫦娥五號」立項時,雖有很多團隊參與競爭,但最終還是由香港理工大學的團隊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成功爭取到項目研發的機會。
內地與香港的兩個團隊「跨地域」分工合作,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機械臂,理大團隊負責採樣器及初級封裝系統。香港與內地的頂級科學家,緊密合作,各自發揮所長。「科研和語言都有突破。」容啟亮笑稱,很感激內地的科研人員在溝通方面很耐心,自己「不咸不淡」的「港普」有所進步,「儘管表達方式不同,但我們做好一件事的心是相通的。」
【取樣時「步步驚心」 成功後「如釋重負」】
理大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負責在月球表面採樣的關鍵儀器。容啟亮與理大團隊在接近10年的研發過程中,做了很多實驗,但真正升空後,裝置在取樣時仍然「步步驚心」,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錯。「上了月球,只有一次機會。」容啟亮和團隊在地球推算了幾乎所有問題,並一一找到解決方案,融入設計之中。「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登月工作時,在第三次採樣「挖深了一點」,採樣多了一些,於是立刻啟動了預設功能控制採樣量,最終成功封裝並將月壤樣本帶回地球。
誕生於理大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從理大出發,從香港出發,跟着「嫦娥五號」落在月球,最後又回到了地球。「如釋重負!」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容啟亮用四個字形容得知「嫦娥五號」成功攜帶月壤返回地球的心情。在「如釋重負」的背後,是兩地科研人不眠不休的奮戰與拼搏。
【理大標誌奔月 代表中國航天中的「香港力量」】
在封裝月壤的裝置上,有一個小小的理大標誌。它不僅代表理大研發團隊,也代表了中國航天中的「香港力量」。和容啟亮並肩作戰的嫦娥五號理大科研團隊共有20餘人,負責設計、生產等不同環節,其中絕大部分是港人。團隊在容啟亮帶動下,在香港完成了採樣儀器的設計、測試、生產。這一裝置令內地科研人員都眼前一亮,展現了香港科研團隊的專業和精湛的工藝。
談及香港科研發展,容啟亮鼓勵本港科研人才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因為在一些方面香港研發條件有限,比如香港沒有深空測試方面的儀器,所以團隊就必須去內地,借用內地不同的實驗室。「因為疫情關係,我們無法自由往來香港與內地,對進行中的研究造成了一定影響。」容啟亮說,希望港府能繼續增加科研投入,「香港也有很優秀的科研人才,希望他們能更多地發揮才能。」
【搞科研不能「困」在香港 要放眼大灣區「一起滾雪球」】
近年來,香港科研投入比重有一定增加,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受限。比如做試驗需要建實驗室,卻難以覓得足夠的空間。據介紹,容啟亮團隊在理大的實驗室,最終建成的空間比設計之初小了很多,甚至這個僅有的空間是在校內「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萬幸的是,正因為實驗室太過低調,2019年黑暴期間才逃過一劫。容啟亮介紹,當時理大被黑衣人佔領,整個團隊「心揪到胸口」,一方面痛心校園被破壞,一方面擔心實驗室被發現。好在沒人發現隱秘在角落的實驗室,平穩度過危機。
容啟亮很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合作,灣區地方大、人口多,在人才、空間、資金等方面都有優勢。他鼓勵港青放眼灣區,開拓視野,「香港地方小,有了灣區的廣闊區域,多一些人才和地方,就能一起滾一個大一點的雪球,做一些更先進的東西。」容啟亮亦透露,理大目前也在討論成立大灣區的分校,與其他幾所香港高校一起,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
對容啟亮而言,他的科技夢是以知識協助推動國家的科技發展,並致力創新發明,為人們帶來裨益。「如果只看香港眼光就狹窄了,一定要打開眼光,看外面,做出來的東西才能適用於更廣闊的環境,科研才會真的有用。」容啟亮希望香港的青年科研人才不被「困」在香港,而是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做真正對人類有建設的研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