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曾萍)「我很多年前在廣西讀書,去過同學老家,當時村裏還都是『天然廁所』。但是現在再來,我看到廣西鄉村發生巨變,漂亮的民宿、寬敞的道路,讓我感受到大陸的鄉村振興蘊藏着很多商機。」郭玉是台灣彰化人,如今在浙江義烏從事小商品貿易,在參觀南寧馬山縣的新農村建設後,郭玉對大陸「新農村」的發展又了新的見解。

據了解,為讓台青更深入了解廣西,廣西日前舉辦「百名台青體驗在八桂」活動,圍繞「體驗」的主題,讓台灣青年深度感受廣西建設發展、鄉村振興、民族文化、環境治理、特色產業和文旅綜合項目。
在馬山縣弄拉石漠化地質公園內,來自台北的楊政諭時不時拿着手機拍照留念。「我在武漢從事餐飲娛樂以及和鄉村振興有關的文化產業,通過參觀廣西新農村,我在感受到當地變化的同時,也發現這邊文化產業發展仍較為薄弱。」楊政諭表示,廣西的鄉村振興令村民脫貧致富,村容村貌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在文化營銷、特色挖掘等軟體方面還存在短板。「這裏的少數民族文化十分有特色,很多可以開發成文化產品,讓遊客可以購買,從這方面思考這或許是很大的商機。」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全面建設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而今年國台辦等11個國家部委聯合出台了《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農林22條」),更是為台青台企投身鄉村振興創造了機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台灣企業家和台灣青年義不容辭。台灣青年要把握機遇,圍繞自己所在的省(區、市)鄉村振興規劃,與當地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促發展。」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全國台企聯青委會主委、南寧市台協會長周代祥表示,近年來「農林22條」等相關優惠政策陸續出台與實施,讓台灣同胞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責任編輯:
米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