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開車出行已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必要工具,然伴隨而來的卻是「停車難」的問題,作為首都北京停車位供不應求的現象更為突出,亂停車、佔道停車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給工作生活帶來了不便,也影響了城市環境,給安全帶來一定隱患。

針對這一難題,北京市海淀區通過深挖可利用資源、開展錯時共享等方式,在全市率先制定鼓勵社會參與的相關辦法,每年新增停車位5000多個,據了解今年將有近200條道路、約2萬個車位實現電子收費管理。
依靠政策推進有償錯時共享 盤活停車資源緩解停車難
據介紹,2020年,海淀區花園路街道積極貫徹執行《海淀區停車設施有償錯時共享實施方案(試行)》,在各項日常工作中主動宣傳「錯時共享停車」政策,挖掘和動員社會單位積极參与。經過多次協調對接、實地踏勘,選定一二零一美廉美停車場和城建大廈地下停車場作為試點,於同年8月份所有前期準備工作,兩處車場共計擬提供錯時共享車位350個。
「私人訂製」、「錯時」停車 實現多方共贏
在推進「有償錯時共享停車」工作中,為最大程度的給車主提供更方便的停車服務,花園路街道與停車管理公司、社區居委會、居民車主代表等就錯時停車時段、價格以及協議內容進行了面對面交流,根據車主的不同群體、不同工作性質而產生的不同停車時段需求,確定以「私人訂製」的形式,靈活的停車時段和價格,讓車主享受更實在的停車服務。

挖掘有效資源 增加社會公共停車位
在新增停車位方面,共遴選出十五所北側地塊、卧虎橋甲一號院地塊、石油大院地塊、學院路街道辦東側地塊4個地塊,建設立體停車設備增加社會公共停車位,解決停車難問題。

通過建設立體停車設施,不僅增加了區域停車位供給,還打通了區域交通打通微循環,通過「一街一景一停車樓」,為城市增添活力。
據了解,該立體停車設備佔地約1500平米,擬建地上5層敞開式鋼結構自走式立體停車設備,建築高度約為18米,可提供210多個社會公共停車位, 2021年4月竣工驗收,並開始試運營。
立體停車設備在安全保障、環境美化、環保節能等方面都做到了精心規劃設計,配備了消防系統、應急廣播、疏散照明、24小時無死角監控系統,確保運營安全;出入口配置了車輛自動識別道閘系統,車輛快速進出;該系統設置一鍵呼叫功能,可直接接入驛停車公司的速驛客中控平台,24小時人工服務;各層噴塗了驛停車公司與中央美院共同設計的標識標線和人車導視系統,清晰易懂,營造舒適、友好的停車環境;各樓層均安裝了感應式節能燈,全年可節約用電約2萬度,不僅緩解了居民停車難題,收費標準也得到車主認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