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張帆報道)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隨着香港選舉制度的完善,政治社會恢復穩定,港人對於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有了更高期待。

上海,是內地港人工作和生活較為集中的城市之一。滬港兩地人文相親,經濟相融,合作交流源遠流長。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參與審議涉港決定修正草案時還專門指出,上海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上海與香港在經貿、金融、科技、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為國家發展大局作出積極貢獻。李強的講話讓不少長期在滬工作的港人深受鼓舞,並根據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積極建言獻策。他們認為,在「十四五」期間,上海和香港不僅可在金融領域持續深化合作,在人才交流上還有更多合作空間。香港的專才可以為上海未來的發展貢獻更多,上海在愛國主義教育領域的經驗亦值得香港參考借鑒。

金融續寫「雙城記」

金融,是滬港雙城傳統優勢領域,過去也一直有着良好的交流與互動。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姚祖輝說,滬港的金融專業人士、會計師、審計師、律師等等,以前來往都非常頻密。在「十四五」期間,科技成為上海和香港不約而同的重點關注,姚祖輝說,在科技的發展過程中,金融密不可分。如大數據、智慧城市、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等,兩地在各自發展的同時,也可以增進交流,增加分享,共同進步。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姚祖辉认为,沪港可以在科创领域加强合作交流(倪梦璟摄)

上海市政協港區委員張國正認為,在「十四五」期間,上海的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張江等區域的發展,和新提出的「五大新城」概念,都給了香港的投資者和專業人士新的參與機會。張國正特別告訴記者,最近他看到了一個新的角度,就是綠色金融,這不僅是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更是對「美麗中國」戰略的有力呼應。目前,已知有一些上海的企業,正在謀劃藉助香港的平台,策劃一些綠色債券融資方面的新舉措,相信滬港兩個金融中心共同發力,一定能進一步為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專業領域亟待深化

在記者採訪中,兩地人士普遍認為,在專業服務領域,上海仍需以港為師。滬港專業人士聯會副會長黃澤雁認為,在法律服務領域,此前滬港之間的律所已經探索出了諸如聯營等合作模式,但「人」的交流尚待細化。從內地角度說,希望能與香港律師有更深入交流,學習他們的法治精神和豐富的國際經驗。當然,也歡迎香港的律師多來內地走走、看看,對內地的發展有更直觀的了解。黃澤雁還認為,希望兩地政府也給與更多的支持和關注,特別是隨着疫情的好轉和線下活動的重啟,策劃一些短期的交流團、學習營等項目,並形成長效機制,讓兩地專業人士的心更近。

滬港專業人士聯會副會長黃澤雁認為,內地的法律界應該與香港同行有更深入交流,學習他們的法治精神和豐富的國際經驗(張帆攝)

香港專業人士的水準儘管是世界公認的,偏安香港一隅顯然很可惜。香港中華工商總會行政總裁陳峰還提到,加強滬港合作,亦可以在上海為香港專業人士提供更多施展的舞台。其中包括與相關機構合作,推動香港專才「走進來」,在大灣區之外,在上海也能落地生根。新任上海香港聯會會長陳浩華還提到,也將進一步發揮聯會的資源優勢,加強兩地專業人士互動交流。也可以創造一些渠道和窗口,讓已經在上海工作的香港專才,向香港當地介紹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他們所看到的上海機遇,如果能夠把這個上海故事在香港講好,也能讓更多香港年輕人看到希望,在融入國家發展中實現自我價值。

香港中華工商總會行政總裁陳峰表示,滬港合作亦可以在上海為香港專業人士提供更多施展的舞台(張帆攝)

助力港人愛國教育

當然,滬港合作,上海亦有不少值得香港借鑒的經驗。張國正就特別指出,「愛國者治港」現在已經成為全港共識,但香港在教育領域的缺失也飽受詬病。他認為,這一方面的工作,是香港可以向上海學習的。這可以分為學生和成人兩部分。學生方面,愛國主義教育在內地有着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模式,可以請上海的教育專家將更多教學經驗與香港分享。還有很重要的一塊是公務員領域。

上海市政協港區委員張國正認為,「十四五」期間,上海的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張江等區域的發展,和新提出的「五大新城」概念,都給了香港的投資者和專業人士新的參與機會(張帆攝)

自2003年首次滬港合作會議在港舉行至今,在會議成果的框架下,兩地的公務員交流已經蓬勃展開。張國正說,現時更應該派遣多一點香港的公務員或者大機構行政人員來上海,到相關的部門、企業工作一段時間,親身感受祖國的發展,這樣的培訓對香港是非常有用的。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