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辦,中國外文局支持舉辦的「中國共產黨與外國友人主題展」正式上線。該展覽講述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與外國友人的感人故事,緬懷偉大友誼,致敬外國友人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

「中國共產黨與外國友人主題展」共選取了88位外國友人的光輝事跡,其中外文局推薦人員入選24位。他們中有致力於傳播新中國的傑出國際主義戰士愛潑斯坦,有陪伴中國人民走過半個多世紀的真誠朋友沙博理,有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魏璐詩,也有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不懈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外籍專家。

入選人員簡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魏璐詩(Ruth F. Weiss,1908—2006)

魏璐詩(Ruth F. Weiss,1908—2006)

魏璐詩,女,生於奧地利,1932年獲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來到上海,受宋慶齡、魯迅、史沫特萊、路易·艾黎等中外進步人士的影響,了解了中國革命,並決定長期留在中國,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1951年在國際新聞局(外文局前身)任英語專家,1965年到人民畫報社任德語專家。她著有《文豪魯迅》一書,翻譯了《中國手冊》《京劇》《史特朗通信集》,以及其他文藝、歷史、地理方面的書籍,參加過許多重要政治文件的翻譯改稿工作。她於1955年加入中國國籍,併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其間,她積極參政議政,關心國家大事,做了許多有益工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曾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陳必第(Betty Chandler,1915—2006)

戴妮絲•李•勒布雷頓(Denise Ly-Lebreton,1909—1995)

戴妮絲·李·勒布雷頓,女,生於法國。1929年秋就讀法國國立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時,結識了正在巴黎打工留學的中國年輕畫家李風白,1936年二人結婚。1953年,戴妮絲隨丈夫來到中國,主要在外文圖書出版社(現外文出版社)工作,先後參加了《毛澤東選集》《周恩來選集》《鄧小平選集》《鄧小平文選》等領袖著作、重要政治文件和其他書籍法文版翻譯出版工作。她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她是我國人民患難與共的國際友人,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陳必第(Betty Chandler,1915—2006)

陳必第(Betty Chandler,1915—2006)

陳必第,女,生於加拿大,7歲時隨全家移居美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陳必第參加了外國團體組織的傷員護理的工作,為了讓世界了解日軍暴行,她秘密買下美國記者在淪陷區拍攝的日軍殘殺中國人的照片,冒着風險將它們帶出日軍關卡送到美國,其中一張刊登在美國的報紙上,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反響,引起了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命運的強烈關注。陳必第返美後,結識了中國留學生張紀正,後結為夫妻。1940年10月,陳必第隨丈夫二度來到中國,在天津安家,1961年來到外文出版社擔任英語改稿工作。在幾十年的工作中,她始終認真負責,作風嚴謹,精益求精。她經手改定過大量難度大、專業性強的書稿,如《中國針灸學概要》等,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和好評。1963年陳必第加入中國籍,1983年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歷任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1915—2005)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1915—2005)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男,生於波蘭,1957年加入中國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在香港參加宋慶齡創建的保衛中國同盟,並任香港《南華早報》、《孖刺報》編輯。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他努力向世界人民報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英勇鬥爭。1951年應宋慶齡之邀,回中國參與《中國建設》雜誌創刊工作,1957年加入中國籍,歷任第六屆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今日中國》總編輯、中國福利會副主席、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國際委員會名譽副主席等職。

安藤彥太郎(1917—不詳)

安藤彥太郎(1917—不詳)

安藤彥太郎,男,生於日本。1941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政經學系,曾任該校中文系教授,並長期從事中日友好活動。安藤先生中文及文學水準較高,並通曉英文和朝鮮文,著有《日本人的中國觀》《現代中國辭典》《建設時期中國的思想與學習》等書,譯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1976年受邀來華,主要參加了《毛主席詩詞》和《毛澤東選集》第五捲日文版的改稿、定稿工作,1978年回國。

三、改革開放以來

沙博理(Sidney Shapiro,1915—2014)

沙博理(Sidney Shapiro,1915—2014)

沙博理,男,生於美國,著名的美裔中國籍翻譯家、作家、中國對外傳播領域的傑出代表。1947年來到中國,同情並投身於中國革命,1963年加入中國國籍。曾任對外文化聯絡局英文翻譯,是英文《中國文學》雜誌創刊人之一併任譯審,擔任中國外文局和人民畫報社英文改稿專家,還是中國翻譯協會名譽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宋慶齡基金會名譽理事。出版了自傳《一個美國人在中國》,翻譯了《新兒女英雄傳》《水滸傳》《保衛延安》《家》《林海雪原》等著作。因其翻譯上的傑出成就,曾獲「彩虹翻譯獎」「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國際傳播終身榮譽獎」「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等獎項。沙博理是第六屆至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是任期最長、年齡最大的外裔全國政協委員。他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為增進中外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史克(Bertha Mathilde Sneck,1916—2010)

史克(Bertha Mathilde Sneck,1916—2010)

史克,女,生於美國。1943年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文學學院,1945年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研究院。史克於1948年3月來華,1949年至1963年在北京第一外國語學院任教;1964年至1972年在人民畫報社任英文改稿專家;1972年開始在北京周報社任英文改稿專家,直至離休。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有突出貢獻的外國老專家,198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許可資格,2009年9月獲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終身榮譽獎」。曾多次受到溫家寶、朱鎔基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強基·波拉普(Janaki Ballabh,1930—不詳)

強基·波拉普(Janaki Ballabh,1930—不詳)

強基·波拉普,男,生於印度。1947年至1952年在德里出版的印地文時報《英雄阿因那》報社編輯部工作,期間在德里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52年至1956年在印度軍隊出版的《畫報周刊》印地文版編輯部工作。1956年10月經友好人士介紹來華,在外文出版社印地文組工作至1961年底。1963年12月至1977年11月,在中國駐新德里大使館新聞處工作,在此期間積極參加了《毛澤東選集》第一至第四捲印地文版翻譯工作。1977年至1982年再次來到外文出版社印地文組工作,承擔《毛澤東選集》第五捲印地文版改稿工作及十一大文件定稿工作。

穆迪羅(Mudiro,1930—2011)

穆迪羅(Mudiro,1930—2011)

穆迪羅,男,生於印度尼西亞。1963年應中國外文局邀請來華工作,曾先後在北京周報社、人民畫報社、外文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單位工作。1980年,穆迪羅參加了《漢語—印度尼西亞語大詞典》編寫工作,歷經15載,1995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一部大型漢語—印尼語詞典。

赫爾曼·薩米恩托·維加(German Sarmiento Vega,1940—不詳)

赫爾曼·薩米恩托·維加(German Sarmiento Vega,1940—不詳)

赫爾曼·薩米恩托·維加,男,生於哥倫比亞。由他直接參與出版的西文版圖書主要包括《周恩來文集》(第一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和第二次會議文件彙編、《中國針灸學概要》《中國近代簡史》(1840-1919)、《鴉片戰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等。

橫堀克己(1941—2016)

橫堀克己(1941—2016)

橫堀克己,男,生於日本。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兩度作為日本《朝日新聞》記者駐華工作共約七年半時間。期間客觀報道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廣交友好人脈,熱心中日交流。2001至2010年,受聘在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雜誌社工作,任《人民中國》編輯顧問、編委達九年之久。2009年返回日本後發揮餘熱,作為NPO組織「日中未來之會」共同代表繼續為中日關係轉圜貢獻力量。他熱愛中國,積極維護中日關係,1987年與夫人將家庭資產三千萬日元捐贈給新疆大學以支援中國教育事業,在中日兩國外交界、新聞界享有極高名望,2003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杜博妮(Bonnie Suzanne McDougall,1941— )

杜博妮(Bonnie Suzanne McDougall,1941— )

杜博妮,女,生於澳大利亞,英國籍。西方漢學界知名的現當代中國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1980年至1984年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曾編譯何其芳所著的散文和詩「夢中錄」,翻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並撰寫介紹和附錄等。杜博妮在中國工作期間,為研究和翻譯當代中國文學積累了很多資料和經驗。她對中國文化的最新動態感觸十分精準,其論文《突破:1976-1986年間的中國文學與藝術》(Mcdougall,1986/2003)就是對當時文學動向和趨勢的最好總結。2019年獲第十三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拉希德·巴特(Rashid Butt,1943—不詳)

拉希德·巴特(Rashid Butt,1943—不詳)

拉希德·巴特,男,生於巴基斯坦。1964年畢業於拉合爾旁遮普大學,精通烏爾都語、旁遮普語和英語。1967年至1969年在外文出版社烏爾都文組工作,後又多次受聘到外文出版社工作長達11年之久,主要負責毛主席著作及其他中國圖書烏爾都文版的翻譯和改稿工作。

李莎(Lisa Carducci,1943— )

李莎(Lisa Carducci,1943— )

李莎,女,生於加拿大,畢業於蒙特利爾大學。1999年10月8日至2007年1月在北京周報社法文部任改稿專家。李莎用大量文字描述了中國的生活與變化,著作《感受中國——20世紀最後十年我的所見所聞》《外國人看中國》《今日中國面面觀》《北京:水墨風情》《中國的百態人生》《綠色中國》等。2001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2005年,獲首批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保羅•懷特(Paul John White,1943—2021)

保羅•懷特(Paul John White,1943—2021)

保羅•懷特,男,生於英國。1984年至1996年5月在新華社對外部任改稿專家,1996年6月起在外文出版社英文部任改稿專家,直至2017年退休。保羅·懷特語言功底深厚,翻譯水準精湛,對華友好,在向世界說明中國、增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曾出色地完成了多項中國政府白皮書外宣品的翻譯改稿工作,參與了眾多重點圖書項目的改稿、編輯及翻譯工作,經他參與的圖書項目受到廣泛好評。保羅·懷特於2007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2017年獲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島影均(1946— )

島影均(1946— )

島影均,男,生於日本。1988至1992年作為日本《北海道新聞》記者駐華工作。2010至2015年受聘在人民中國雜誌社工作,見證並報道了上海世博會、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共十八大、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等重要歷史時刻。他深諳中國文化,對中日跨文化傳播實踐頗有心得,其主持的雜誌專欄「中國正能量」和網絡專題「中國見聞錄」,以細膩筆觸紀錄和傳播當代中國日常暖心故事,話題輕鬆應時,均受日本讀者好評。2015年返回日本之後,他繼續以顧問身份,積極為《人民中國》雜誌更好地介紹當代中國和中國文化貢獻着智慧與力量。

金田直次郎(1951—2012)

金田直次郎(1951—2012)

金田直次郎(1951—2012),男,生於日本。長期供職於日本的中日友好團體,積極推動中日民間友好交流。在上世紀80年代和本世紀10年代初,曾先後兩次受聘在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雜誌社工作,見證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上世紀80年代中日青年友好交流熱潮和上海世博會、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等重要歷史時刻,以中國大陸採風紀行、手繪編纂《中國旅遊手冊》、參與《世博周刊》日文版編輯工作等方式,向日本民眾客觀介紹真實的中國。他熱愛中國,深諳中國革命歷史和中國文學,2011年其與中國同事聯袂實地追訪嘉興南湖、井岡山、延安等紅色革命聖地並撰寫的連載專欄「紅色之旅」,深受日本讀者歡迎。

菊池秀治(1951— )

菊池秀治(1951— )

菊池秀治,男,生於日本。自2015年6月入職外文出版社日文部工作至今,現任日文編譯部改稿專家。菊池秀治擅長中日互譯和改稿,文字功底深厚,熟悉外宣工作和圖書出版流程,工作勤懇兢業,參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三捲)《之江新語》《習近平談「一帶一路」》《走近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等日文版圖書改稿工作。菊池秀治先後在華學習、工作20餘年,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化。

卡洛斯·愛德華多·特里戈索·桑切斯(Carlos Eduardo Frigoso Sanches,1954— )

卡洛斯·愛德華多·特里戈索·桑切斯(Carlos Eduardo Frigoso Sanches,1954— )

卡洛斯·愛德華多·特里戈索·桑切斯,男,生於秘魯。1971年至1974年在秘魯天主教大學普通專業學文學,1975年在阿列桑德·馮·溫波學德學院獲科學和人文學士學位。曾在《瑪爾卡》《秘魯》雜誌從事翻譯、編輯和記者工作。1983年至1984年在秘魯建築研究院任《83年住宅》雜誌編輯部主任。1984年至1988年在外文出版社西班牙文組工作,擔任西文版《西遊記》(全4捲)等圖書的改稿、編輯工作。

法比奧·巴雷拉·特耶斯(Fabio Barrera Tellez,1954— )

法比奧·巴雷拉·特耶斯(Fabio Barrera Tellez,1954— )

法比奧·巴雷拉·特耶斯,男,生於哥倫比亞博亞卡省索加莫索。1975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國立大學法律系,曾任國立大學法律系圖書館館長助理、人民教育與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哥倫比亞庫庫塔《邊境日報》文學副刊《邊緣》協調人及顧問、《邊境日報》增刊「向解放者致意」主任。1989年至1997年在外文出版社西班牙文部工作,參與《儒林外史》《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孔子》《莊子》《改革開放中的上海》《中國古代醫學家》等圖書西文版的改稿工作。作為一名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他把工作比作是一種「看得見」的友誼,希望自己能為中國人民做點事,增強中國與拉美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他熱愛編輯工作,還酷愛藝術,頗能領會中國畫的詩情畫意,常常幫助設計圖書封面、內頁,由此獲得「編外美工」的美稱。

大衛•弗格森(David Ferguson,1956— )

大衛•弗格森(David Ferguson,1956— )

大衛•弗格森,男,生於英國。自2009年入職外文出版社英文部工作至今,任英文編譯部改稿專家。大衛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化,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工作認真仔細,英語功底扎實,具有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和精湛嫻熟的編輯潤色能力。他知識面廣,能夠潤色各種不同題材的書稿,同時還為眾多項目撰寫英文書稿。他參與了大量圖書、政府文件及白皮書的改稿工作,主要包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三捲)、《解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習近平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重要講話》《中國的糧食安全》《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中國的核安全》等。

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1975— )

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1975— )

高文勇,男,生於巴西,現任巴西里約熱內盧格圖裏奧•瓦爾加斯大學(簡稱FGV)和佛羅明斯聯邦大學(簡稱UFF)國際法教授,巴西最大智庫瓦加斯基金會的巴西—中國研究中心主任,UFF金磚國家研究中心負責人,2015年至今擔任中國重點外宣期刊《今日中國》葡文版(在巴西出版)巴方執行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曾任復旦大學金磚研究中心高級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高級學者、上海大學訪問學者、西南政法大學金磚國家法律研究院研究學者等。

侯薩穆·法魯克·埃莫拉比(Hosam Farouk Ahmed Mohamed Elmaghrab,1979— )

侯薩穆·法魯克·埃莫拉比(Hosam Farouk Ahmed Mohamed Elmaghrab,1979— )

侯薩穆·法魯克·埃莫拉比,男,生於埃及。2005年來華工作,2017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2018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侯薩穆自2010年擔任中國網阿文版外籍專家以來,把滿腔熱情全部投入到中國的對外傳播事業中。他多次參與G20峰會、上海進博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大事件上會報道工作;採訪過阿盟秘書長、埃及總統等多位阿拉伯國家政要;他對中國國情理解深刻,撰寫的評論稿件見解獨到。2017年,侯薩穆開始擔任中阿雙語短視頻系列節目《阿拉伯人「心」體驗》的出鏡主持人。四年間,他帶觀眾領略中國各地風土人情,把中國好故事講到阿拉伯觀眾心裏。

彭瑞(Rebeca Phang,1979— )

彭瑞(Rebeca Phang,1979— )

彭瑞,女,生於秘魯。2006年來華工作,曾任中央電視台西班牙語頻道專家,自2016年起至今任中國網西文專家,2019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彭瑞熱愛中國文化,關心中國發展,致力於我國的對外傳播事業。她曾採訪秘魯前總統托萊多等多位外國政要,並協助中國網開展與西語國家媒體內容合作,推動中國媒體進一步提升海外影響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彭瑞還參與策劃並主持了中西雙語短視頻節目《彭瑞話中國》,以外國人的視角解讀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採訪足跡遍布了中國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她克服疫情造成的困難,錄製10餘期視頻節目,生動講述中國人民的抗疫故事。

(來源:中國外文局)

責任編輯: 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