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口氣撰寫多篇文章談《六國大封相》角色的演員行當演變,目的是希望以《六國大封相》做例子,說明行當的表演藝術會隨着行當的消失而湮沒。
清末民初,粵劇行當分工多達25種。大約1920年左右,「省港班」出現,戲班實際上只着重武生、小生、花旦及丑生。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粵劇行當變成「六柱制」。「柱」指戲班的台柱,即是主要演員。「六柱」是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及武生。其中,小生及二幫花旦的功能和文武生、正印花旦接近,因此,實際上只有武生、文武生、花旦及丑生四個行當。這四行當也會兼飾其它行當的角色。武生扮演的角色包括老生、大花面、二花面,間中還要反串扮演老旦。文武生是原來的小武及小生兩個行當的混合體。花旦集文、武、正、貼於一身。丑這個行當包括文丑、武丑、男丑和女丑。
有研究指「具體演出中,不管什麼行當,只要是戲中戲份最重的男主角,就由文武生來擔任,這是粵劇在市場化發展過程中特有的現象。小生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小生行當,他只是劇團中第二男主角,其地位與第二花旦相仿。劇團演出劇碼的編撰,都是根據六柱制去設置角色和敷衍劇情。六柱制對打破傳統戲班嚴格的表演行當界限、壓縮人員編制、裁減冗員,全面地發揮演員的表演才華,促進當時劇團的發展,特別是由廣場藝術向劇場藝術的轉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也容易產生因人編戲、因角而安排戲份,每戲必湊夠六柱的弊病。六柱制在實踐過程中,弱化了行當的表演藝術,在總體上,適應了市場而犧牲和削弱了表演藝術的發展,這是無須諱言的事實。」(見《粵劇大辭典》表演篇 )
我在1995年為教育署製作《粵劇視窗》光碟,也提過相近的見解,指出「六柱制的出現,使行當減少,戲班支出因而減輕;而六個台柱突破過往的專門行當限制,可以跨行演出,成為多元化的演員。不過,行當減少,也使一些行當的傳統表演藝術及唱腔逐漸失傳,形成很多傳統劇目也沒法演出」。
「六柱制」畢竟是考慮成本效益而產生的,如果資源許可,本地的新編粵劇應該打破「六柱」的局限,創造不同行當的角色,使粵劇藝術的承傳和發展更全面。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