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相獅舞表演現場。(記者劉蕊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鑼鼓喧天聲中,「獅子」赤手攀繩爬上十幾米高的臺子,騰、挪、閃、撲、迴旋,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栩栩如生,震撼人心,現場觀眾陣陣叫好。小相獅舞是河南乃至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漢族民俗舞蹈,是獅舞的起源,先後被稱為「中原第一獅」、「中華第一獅」,同時也因高空表演的絕活成為危險係數最高的獅舞表演。

李金土是小相獅舞第二十二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相獅舞代表性傳承人。現如今,李金土祖孫三代四人日復一日地演練小相獅舞的地獅、桌獅、高空獅三種表演形式,勤學苦練,精益求精。臨近春節,李金土告訴記者,從腊月二十開始直到正月十六這段時間正是他們一年中最忙碌也是小相村最熱鬧的時候。

小相獅舞表演現場。(記者劉蕊攝)

民諺道:有獅則興,有鼓則盛。「獅舞慶典充滿着驅魔辟邪、富貴吉祥、人興財旺的寓意。」河南省鞏義市魯莊鎮小相村是中華獅舞文化的發源地,李金土說,小相獅舞興起於何時雖無從考證,但小相獅舞一直流傳着美麗的神話傳說,玉皇大帝玉璽上的獅子修鍊成仙后下凡,在嵩岳鳳凰山腳下除妖鎮宅,造福四方,深受百姓愛戴。獅仙被收回天宮後,獅皮留在了人間……人們想念獅仙時,就用獅皮扮作獅子玩耍,久而久之,就有了現在的小相獅舞。

「在小相村,沒有獅舞的春節就不叫過年。」年超六旬的李金土告訴記者,從他小時候記事起,每當過年村子裏就擂鼓拍鑔,舞獅不斷。「如今,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大家都喜歡在家裏看電視、玩手機,過年的很多傳統習俗都丟了,年味越來越淡。」而李金土說,一直保留着舞獅習俗的小相村依舊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年味,獅舞活動中也蘊含着豐富的中華民族元素。

危險係數極高 勇於攀登展中華精神

小相獅舞的表演,以「地攤」和「高台」並重。「地攤」就是在平地上表演,拿單刀、九節鞭等,一人一獅表演;高台則是在十幾米高的架子上綁上三層凳椅架,繫上粗繩,四頭獅子緣繩爬上,做出左右甩胯等高難度動作,和頂上的獅子共舞,也就是「五子登科」,俗稱「上牢桿」。「上牢桿」的高空表演是小相獅舞獨有的絕活。伴隨着擂鼓拍鑔的音樂聲,沿繩而上的攀登過程,氣勢浩大,震撼人心,其實也代表着中華兒女不怕險阻、迎難而上的奮鬥精神。

在之前的高空表演中,沒有安全保護措施,全靠徒手攀登的技藝來保證安全。李金土說,舞獅兩人配合默契,只要一個人抓住,就能保證兩個人的安全。「剛開始練爬繩的時候很害怕,特別是爬到中間時,繩子就會開始左右搖晃,不敢再向上爬就會再順着繩子滑下來。只有多練習,慢慢熟練了就不再害怕了。」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學習獅舞表演,如今已經練習十多年的段秦予告訴記者。

現在的大型表演都會做一定的保護措施,離地面兩米高的安全網,系在表演者腰間的安全繩等。而對於動作已經爛熟於心的段秦予來說,「繫上安全繩之後反而會放不開動作,影響發揮。」

小相獅舞與善玩梅花樁的「南獅」、溫和良善的「北獅」都不同,獨具中原獅舞特徵,「我們的獅子更『暴』,動作粗狂勇猛,更能代表中國雄獅的形象。」李金土介紹,獅子頭以及獅身的製作也都是專門設計出來,每頭獅子都不一樣, 但都注重突出「暴」的特點。道具的製作也都在原來基礎上不斷創新着,獅子原來的死眼和睫毛改製成活的,能表現獅子的喜怒哀樂與心態性格,道具裏面也裝上了燈,即使在晚上表演也能栩栩如生。

李金土從12歲就開始練習小相獅舞,跟着村裏的耍獅人趕集、逛廟會,學習爬牢桿、滾繡球等諸多套路表演。回憶起小時候的場景,李金土頓時神采飛揚,在他小時候的印象中,小相村幾乎每個人都會表演。小相獅舞也經常代表省市等外出參加重大活動,聲名遠播。

但曾經發生過一次危險,至今仍是小相人的傷痛。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一次獅舞表演中,通向高台的繩子意外斷裂,造成一死一傷,死的人正是當時最好的藝人崔澤僚,在之後的三四十年里,很少有人敢再登上高台。之後的表演越來越難組織,直到1977那一年,當時的村長帶領大傢伙外出表演,已經豎起牢桿,當時的表演者卻臨陣退縮,無論村長如何懇求也不肯上台表演,那次表演以失敗告終,村長哭着宣布,從此以後不再耍獅子,小相獅舞由此被擱置。

責任編輯: 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