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茅建興 杭州報道)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傳統年習俗里,「腊月二十八,把面發」,今天的中國,無論南北東西,都是家家戶戶發麵做饃饃,為新年準備豐盛美食的日子。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舘聯合浙江美術館推出了「中國年——文化與設計」系列展,展覽將持續至3月5日。

系列展集合了傳統的年文化藝術,包括了全國16個省市近60種還在生產和使用的與年相關的民間工藝;以及當代設計,聚合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浙江工商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5所院校的師生新年設計。展覽分別在浙江美術館、中國美院民藝博物舘和自然造物民藝研究中心三個展區舉行。

讓年輕一代了解「中國年」
「如何將傳統中豐富多彩的年俗回到當下,如何讓當代的年輕人對「中國年」產生興趣,將「中國年」過得更有意思,我們做了一些嘗試,也是主辦此次展覽的初衷。」展覽的總策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博物舘總館長杭間教授表示,春節應該注入新的動力,成為不同地區不同生活狀態的不分彼此的「中國年」,有歡樂有沉思、有視覺有形象、有禮儀有禮物、有吃有喝。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浙江美術館主辦的 「中國年——文化與設計」系列展分三個展區:「日用皆道——年的藝術」「張燈結綵——春節的視覺」 「大過中國年」。系列展覽結構豐富,從傳統到當代,從日用到設計,從儀式到社交,從看展覽到購年貨,綜合了年文化習俗中方方面面環節,給觀眾一個豐富的視覺感受。

浙江美術館展區展出的「日用皆道——年的藝術」收集整理了傳統「中國年」相關的一些文化樣本,通過時空、儀禮、器用、娛戲、饋贈五個板塊來呈現,對傳統生活年俗中的衣、食、住、行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展示與解讀,以便讓今天年輕的一代人了解傳統中的「中國年」。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舘展區展出的 「張燈結綵——春節的視覺」,從中國人日常生活經驗出發,將中國傳統年俗符號進行提煉創新,創作出了一系列的視覺設計、產品設計、視頻影像、交互裝置等作品,從年輕人對傳統理解的嶄新視角,搭建出多個代表中國家庭新年俗的體驗場景。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介紹說,「中國年」在線下展之外,也推出了線上對外展,線上展覽不僅包含圖片、視頻的輸出,更是多元的、互動的、參與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基於多渠道新角度與觀者進行溝通而進行策劃的,還有360全景、紀錄片等多種形式,為展覽開闢了新的觀看渠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