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業再起飛系列】港農場變科技「煉金場」 無懼地窄風雨結碩果 漁護署盼增本地糧食供應韌性 探索與環境共生未來路







香港農業面對土地稀缺、老齡化和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科技成為破局的曙光。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參觀成立於1954年的漁農自然護理署大龍實驗農場,是香港唯一由政府營運的農作物實驗基地,如今已成為推動《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落地的關鍵引擎。該農場配備環控溫室、高效農機,加上規劃中的上水多層禽畜大樓,成為香港農業及畜牧業科技化的「煉金場」,冀能在狹小的空間裏開闢出可持續的發展路徑。而這場寧靜的革命,不僅為了提升本地農業生產韌性,更在為這個國際都會探索一條與環境共生的未來之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位於上水的大龍實驗農場,一座座閃着銀光的環控溫室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溫室內,沒有傳統農田的泥土飛揚,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的水培架,翠綠的車厘子青瓜藤蔓沿繩攀爬,飽滿的果實纍纍下垂。
漁護署農業主任(園藝)張栢然輕觸控制面板,示範這座農業「智慧堡壘」的運作奧秘,指出溫室以防鏽鋼架支撐,覆蓋特殊膠膜,配備全自動環控系統,水簾、抽風機、遮光網協同運作,夏季降溫,冬季防寒,廣為接受的特色農產品種有:小果型西瓜、草莓、白玉苦瓜、車厘茄及西蘭花苗。不過,隨着氣候變化,極端氣候事件如高溫與暴雨,都對農場和耕作造成影響,讓張栢然與他的團隊面臨不少困難。
引入內地智能溫室及太陽能灌溉系統
他表示,智能溫室及太陽能灌溉系統均由內地引入,以應用於本地的現代化農業技術、特色作物品種及育種試驗,但由於氣候條件差異,需要反覆測試,並按本地氣候條件為系統裝置調節相關參數。團隊分析結果後,會調整種植設備及篩選作物品種,現時智能溫室及太陽能灌溉系統,不但提升了環境監測技術,而且能根據實時數據進行精準調控種植環境,保障作物生長穩定性和質量,期望可以透過大龍實驗農場的工作,促進技術知識轉移,協助業界應用並推動本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專用機械起壟鋪網 兩三小時完成
當一行人離開溫室,農場另一隅傳來規律的引擎聲,一台中型犁田機正在田裏來回作業,翻動深褐色的沃土。張栢然介紹,現時熱門機種包括犁田機、打草機、起壟鋪膠網一體機等。「效率提升非常顯著。過去農夫可能要彎腰一整天才能完成的起壟鋪網工作,現在配合專用機械,兩三小時就能高質量完成。」這不僅大幅降低體力負荷,更能縮短種植前期整地準備時間,提升土地利用率。
根據漁護署數字顯示,漁護署在2024年向農民貸出款額649萬元作農場生產及發展用途,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由該署管理的三項貸款基金滾存總金額達5,362萬元。他表示,漁護署積極響應藍圖,大力推動農機普及化,「我們免費提供10款常用農機給農友借用,借用期一個月。」
然而,漁護署高級農業主任(推廣及基金)許玉婷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直言,土地稀缺與氣候變化是香港農業最大公敵,亟需轉型,「目前香港常耕農地僅約714公頃,只佔總農地面積3,860公頃的18%,且主要分散在新界。」
她亦點出業界面臨的三大難題:農地持續減少、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與病蟲害增多),以及從業者高齡化與人才斷層,「轉型過程中,技術升級、品牌建立、法規程序等,每一步都不容易。」
儘管香港市民目前日常所需的新鮮糧食絕大部分依賴進口,但本地農產品在滿足部分需求,特別是追求新鮮與品質的市場上,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漁護署高級農業主任(作物發展)趙允元表示,在2024年,本港農產品的總值達9.28億元,本地農產的供應佔全港所需蔬菜的2%、活家禽的100%及活豬隻的9%,本港生產的糧食,旨在補充不足,而非用來與市場的主要供應來源地競爭。
採用農業科技 抵禦氣候變遷威脅
她強調,採用農業科技的核心誘因有二:「首先是應對農場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足,科技能在有限資源下極大化生產力,保障糧食安全。第二是抵禦氣候變遷威脅,例如推廣可持續及先進的生產技術,提升整體糧食供應韌性。」而運用科技不僅能實時精準管理農場,更能扭轉農業「勞動密集、低增值」的傳統印象,提升效率與盈利前景。
農業現況(截至去年數據)
●常耕農地僅約714公頃
●共有43 個豬場及29個家禽農場
●本港共有4,300人從事農業生產
《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有關農業目標
●推展普遍採用環保和現代化作業模式,蔬菜年產量在15年內由現時約15,000公噸大幅增加至約60,000公噸,農民收入有望增加,令年輕一代及企業樂於投入行業
●在2026年或以前平整好供業界興建第一所多層式現代化環保禽畜農場的土地,預期2032年前落成,其後其餘農場盡快陸續以類似模式投入現代化環保生產
●善用北部都會區發展機遇,推動所有本地禽畜農場(29個雞場和43個豬場)全面以多層式現代化環保模式營運
●隨着養殖效率及生物保安水平提升,預期15年內本地禽畜農場整體年產量由現時約12,000公噸活豬和約7,400公噸活雞增加至少10%,產值則增加30%
資料來源: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漁護署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